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科学认识电磁波
来源: | 作者:gzslx8 | 发布时间: 2012-08-25 | 7071 次浏览 | 分享到:

  


余启洪   教授级高工         

 

当今世界对电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人们的生活工作也机手离不开它,尽管如此,但人们对电的神秘感仍然存在,於是,便凭自己的认知和想像,讲述和传播着电的种种传闻,近年,电磁辐射就成了头等新闻,往往成了人们的心结,争论颇多。

本讲试图用通俗的语言,科学的方法解释电和电磁波,以求尽可能地解开这个心结。

人类在发明了电和电报以后,就有了电力、输电和无线电。电磁波即无线电波,简称电波,它是电的一种形式。

电的存在形式有:电荷、电流、电波和射线几种,前二者是动静之别,动了就成流;中间二者区别在於传播方式,电流需在导体中传导,而电波可在空间介质传播;后二者都是电波,但射线能使肌体细胞产生电离面造成伤害。

电和电波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来判别是那种形式呢?大家知道,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是电的主要参数,但是,频率才是电的根本特征,只有频率范围确定后,上述参数才有意义。电的频率从零到极高,不同频率的电的特性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具大!

什么是频率?当电流的方向反复变化时称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单位时间内方向变化的次数就称频率,用f表示,每一个正负变化周期的长度称波长,用λ表示,当光速ν每秒30万公里时有如下关系式:f·λ=ν

频率和波长是反比关系,频率的计量单位是Hz(赫兹)。

下边给出不同频率时电的称谓、基本特性和用途:

f =0称直流电,用於电镀、电解等。

f <30Hz称次声频,某些动物靠它联络。

f =3020KHz称声频,人耳听觉范围。

f>20KHz称超声频,用於金属探伤、医疗、导航等。

f1051011Hz称电磁波,用於各种广播、通信、电视、雷达等。

f10111014Hz称红外线电磁波。

f在(0.7930)·1015Hz称可见光电磁波。

f10151017Hz称紫外线电磁辐射。f10171021HzX射线,Y射线。

以上各种f的电中,低频率的电流以导线为传导,电波微不足道。高频率的电流以空间电波辐射为主,它们间没有截然分界线。频率很高的紫外线及其以下的电磁波,我们称之为非电离辐射电磁波,因其光子能量太微弱,不足以使细胞电离。频率极高的X射线、Y射线,具有足够的光子能量使肌体细胞电离,形成确定的健康危害。

下边我们重点研究电磁波如何生成以及生成的条件等。

在电荷周围各点,存在着对电荷的作用力,就说电荷周围有电场,这个场是由电荷场源产生的,场是物质存在一种形式。如果电荷移动成了电流,电流除了有电场之外还有磁场,磁场是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物质。以上所讲静止电荷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的磁场,其场源和场量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称恒定场,恒定场的特点是电场、磁场各自独立存在,各自影响自已的场区,而可以分别考虑。

当场源随时间变化,产生的电场、磁场也随时间变化,称时变电磁场,此时的电场和磁场不再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链依存,互相激励转化,即变化的电场能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会感生变化的电场,使电场磁场不可分割地成为统一的电磁现象。

请注意:导线中时变电流产生的磁场是在空间的,这空间变化的磁场感生的电动势和电流形成的电场也在空间,产生空间电场的电流称为“位移电流”,这就是电磁波生成最根本的要素,也是伟大科学家麦克斯韦最重要的贡献!

位移电流及导线电流有着相同的特性,会在电介质产生热效应,但不产生焦耳热损耗,但在空间移动,这时,即使将产生过时变电磁场的场源撤去,成了自由空间,原有变化的电、磁场之间仍在相互激励,相互转化,并将这种激励和转化以有限速度向前传播,形成了电磁波动。

因此,电磁波辐射可以定义为:时变电磁场的能量,可以脱离场源,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中向远处传播,不再返回场源。

电磁辐射是一种特殊的电磁现象,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其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在时变电磁场条件下,有足够的位移电流存在。

充分条件是:*电磁波的波长和辐射电路的几何尺寸可比拟时;

*电路开放,而非在封闭的条件下,即存在天线效应。

有一个明显的事实: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电磁波频率越高,位移电流值也越大,辐射也越强,所衍生的能量越大,这也就印证了上面条件所述的情况。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电磁波产生的条件也是相对的。当频率很低时,就算有足够的能量,时变电磁场所激发的位移电流值极有限,电磁波辐射难以形成;同时波长太大,根本不可和辐射电路的几何尺寸相比拟;再加上如果电路封闭,即不是专为辐射电波而设的天线,就可以认为电磁辐射极微,或者称无有效的电磁辐射。

在实际应用上,数拾千赫频率如载波电话,也是用导线传输的,一百千赫频率时波长三千米,可有超长波的天线在工作,只有在此以上的频率,才较为符合辐射电磁波的条件,主要工作在电波状态。以上讲明:不是所有的电都能有效地辐射电磁波!切记:它和电压高低、能量大小没有关系。

不是所有的电磁波都是有害的,人类本来就生活在天然和人造的电磁波环境中,超脱不可能,害怕也不现实,我们只有拿规定的安全限值说事,低于限值者无碍。人类只有科学地认识和利用电磁波,驳架它使之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正如X光辐射可致肌体细胞电离有害,但人们仍用它来治病;快捷交通真好,但交通事故也会伤人的辩证法。

关于电磁波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如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上面的条件,用下边的方法作科学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

1、   先从电的频率看它存在的形式及影响。

低频率电流是在导线中传导的,电磁波微不足道,只有电场感应和磁场感应,在规定的限值之下是无害的。高频率电流以电波方式在空间传播,对非电离电磁波的结论是未见有害影响。极高频的致电离电磁波,存在使肌体细胞电离的有害影响。以上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的结论。

2、   再从剂量决定影响的程度。

如电磁波场源的强弱,离电磁场源的远近,屏蔽的情况如何,接触辐射时间的长短等,都影响着接受辐射的剂量,这和规定限值又是相辅相承的。总之,科学分析和客观对待,才是应有的态度。

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电磁波应用开列如下:

*医学应用:X光透视健康检查、肿瘤治疗CT等显像诊断,微波理疗促进血液循环等。

*信息传递:各种波段的通信,移动通信、手机,卫星电话,对讲机。广播、电视发射台、中转台等。

*目标探测:各种波段雷达、导航、遥感等。

*感应加热:电磁炉、高频淬火、熔炼、焊接、割切等。

*介质加热:微波炉、微波干燥机,塑料热合机等。

*军事应用:电子战,电磁战,电磁武器等。

还有各种生活电器、办公电器等,都能产生电场感应、磁场感应和电磁波辐射,可见人们和电场、磁场和电磁波密不可分,它们对健康的影响仍可按上述方法具体分析。

实用上,对致电离的电磁辐射,要严控制剂量,达目的即可,不可多受;对非电离电磁波,要离开场源强大的地方,注意剂量,,勿超过身体的代谢功能即可。对于一般居民,现实是难得碰上超过限值的电磁场感应和电磁波辐射的,不必慌张!其实,无知才是最大的心结,个别人他能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日光浴,却对频率和辐射量远低于日光的电器的电磁场和电磁波视如虎狼!也有人将电磁辐射当作:心血管病、癌变、不育、性功能下降等病的替罪羊,担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世界卫生组织从未认可这样的指控!

最后谈一下居民最为关心的:供电设施对健康的影响。最典型的误解是:   输电线路电压高、能量大,其电磁辐射影响居民的健康!

首先,电磁辐射和高电压、大功率毫无关系!电力部门所有设施都工作在50Hz的极低频率上,其波长达6000公里,它与辐射电磁波的输电线、变电站的尺寸根本不可比拟;变电站、输电线的电路不是开放的,它们根本不可能有效地辐射电磁波。它们只有电场感应、磁场感应,这些都属于感应场 ,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建筑中的墙和金属,是电磁场很有效的屏蔽材料。在限值超过很多的情况下,电场感应感到毛发直起而已,而磁场感应则感应发热,如人体及时代谢平衡了,也还是无碍的。

总之,人类无时不刻地生活在天然和人造的电磁环境中,通过对电磁波的科学分析和了解,正确监管和积极防护,人类应能在电磁环境中安居乐业,因为电与磁为人类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人类是决不能离开它们的。

附上一则警言:美国物理学会执行董事罗伯特认为:目前全世界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依赖着人们对电磁波危害的恐惧心理,成就了很多人的饭碗,那些生产、推销五花八门防辐射产品的企业和“专家”,会努力让这个话题历久常新。

警惕资讯痴呆症

                             刘大中    教授

电脑日益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然而, “物极必反”,专家提醒:

一、正在营造“空洞的群体

那些上网等待他人及时回应的人,普遍具有自我迷恋、注意力短暂的倾向,他们像小孩子,需要不断引起他人注意和回应。这种众人参与的大型游戏会令使用者注意力下降,渴望得到即时满足。建立在虚拟世界的社会活动,只需用眼脑沟通,口语表达能力逐渐变差,形同痴呆。

二、网络改变记忆

哈佛大学威格纳教授:过度使用资讯工具的现代人,大脑记忆模式正被改变,人们往往记不住事物的实际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记住摄取资讯的方法和来源。经常使用智能手机者会逐渐丧失记忆电话号码的能力,包括亲密的家人、重要的客户、经常联系的对象,一旦手机故障或丢失,习惯依赖的大脑便丧失记住重要信息的能力。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大学、中科院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学生进行脑部核磁共振扫描,发现上网成瘾者大脑灰质出现萎缩,上瘾时间越长,萎缩越严重。此外,大脑内负责传递信息的白质改变,令其认知功能出现缺陷,易对互联网产生依赖,甚至出现长期功能障碍。过度上网的青少年脑部出现变异,影响视力、记忆力、决策力,也会削弱青少年的克制力,易生“不当”行为。

三、影响家庭生活

  剑桥大学工程设计中心主任克拉克森指出:资讯科技是个好工具,但很多人使用时间过长,操作方法不当。研究人员对1250名成人和儿童查访,并请其中63个家庭记录他们使用资讯工具情况,过半家庭表示资讯科技已影响他们家庭的正常生活。专家呼吁:维系良好家庭关系,家人要积极主动交流谈心,父母宜少用电子邮件及社交网站,多陪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四、小心“电脑脸”,谨防痴呆症

长期使用电脑,易见两颊松垮,额头眼圈出现皱纹,颈肌紧绷变短,日久松弛,出现

双下巴。眼盯屏幕,肩颈过劳,长此以久会引发旋转机群肌腱炎,导致“五十肩:。此外,在办公室电脑扎堆的环境里,扑面而来看不见“正离子”,开机状态下的静电,电磁波及辐射线,都影响着我们的肌肤。因此要确保经常屏幕除尘清洁,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辐射产生的能量对身体伤害。上网前涂抹护肤液,经常给脸补水,多喝水;工作结束时洗脸洗手,放松皮肤。摄取补肝明目食物,如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缓解眼睛疲劳;多喝绿茶及鲜果、菜汁,因为绿茶的茶多酚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后者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废物。通常听讲“电脑病”是指“视频显示终端综合症”,表现为:滑鼠手(腕管综合病)、颈肩腰背酸痛、眼花及神经症状等。

建议:学会盲打,两手交替使用滑鼠,使用腕垫以减轻手腕压力。

为防“电脑脸”

1.降低使用电脑频率,每隔一小时活动一下身躯;

2.仰望天花板,脖子上提,伸展颈肌,防止颈脖松弛;

3.左右摇晃头部病保持几秒钟;

4.与屏幕保持4050厘米距离,将屏幕放置正前方,勿俯视,要轻松平视屏幕;

5.美国研究认为:酸奶富含维生素B,抗辐射损伤,抑制辐射后人体淋巴细胞数目下

降,缓解工作压力及紧张心情。上班族饭后2小时喝杯酸奶,是上佳直选!

    
   
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