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骑 楼 建 筑
来源: | 作者:gzslx8 | 发布时间: 2011-08-25 | 5528 次浏览 | 分享到:


   教授级高工

      [摘要] 对骑楼的历史演变,建筑空间、风格的分析,继承优秀传统和发展、创新。

       [关键词]    骑楼建筑        继承与保护           发展

上海世界博览会广东馆选骑楼街景观作为代表,可见骑楼是岭南地区商业建筑的一大特色。骑楼是特指近代产生的融合中西风格、底层有廊道可行人的沿街店屋式建筑。集商业、居住、人行交通、休息、娱乐为一体,是建筑从单一功能走向复合功能的典型形式。

       “骑楼”作为正式名称,据可考证的资料,它最早出现于1912年民国政府为治理广州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条款第一次出现了“有脚骑楼”的称谓,并在其后的《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简化为“骑楼”。

       骑楼的最大特点是连体。底层有向街的架空支柱层,一座紧挨一座连绵不断。

       广州地处低纬度南亚热带气候,酷热骤雨。一年夏长196天,日最高气温>30℃的平均有133天,极端最高气温38.7℃。年平均降水日数150天,为全年总天数的41%,年平均降雨量1496mm,最大值2865.2mm1920年)。

       广州素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的说法,雨量大且骤急。行人一时措手不及,全身湿透,狼狈不堪。

       骑楼正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产生与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形式与空间。风靡广州城,而逐步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英国建筑师劳尔夫·欧司金(Ralph Erskine)说:“没有气候的问题,人类就不需要建筑了。”笔者出差武汉,上街总觉燥热难耐,初未明所以,后才醒悟,那儿不像广州处处有骑楼。

       通过研究骑楼的产生、发展、演变,探索其中规律,为继承优秀传统,创建更多更好的新兴建筑。

一、    平面格局

骑楼平面是扩宽门廊,毗连成沿街廊道,其上是骑楼,骑楼下,外面朝街敞开,靠里是店面、橱窗。店后是工场、仓库、生活用房。楼上作居住、办公、仓库,也有作商场营业。进深特大,骑楼内部,以中国传统的院落组织空间,纵向排列数个小天井。天井一侧有走廊联系,个别开间较大的则在天井四周绕以回廊。

按照广州引进骑楼的基本章法为:柱距4米,进深4米净高5.6米,后有些占两层,甚至高达8米。当时多为砖混结构、砖柱木楼版,多建24层。个别56层。底层层高一般45米。单开间居多,亦有24或多开间的,开间35米,个别较窄仅23米,特别宽的达6米。还有转角连续式骑楼。如万福路。

形成小开间、大进深、联排式是因临街地价高昂,在有限的面宽追求尽可能大的进深,使沿街能建最多商铺。狭长平面可充分利用区间价低的腹地,拉长街道间距离,减少街道占地面积比例,使每店承担街道建设费降至最低。“商”是广州建筑文化的根基,以“重利”为特征的支配下,土地的科学分配,空间的合理使用等建筑问题,自然成为评价建筑优劣的重要标准。

不是所有街道都可以建骑楼,其原因:1,道路太窄(人行道宽度不及3米者)。2,道路旁已有了植树。3,马路位于市郊或不是繁华之地。4,住宅区周围。5,该马路须美化植树。

骑楼的优点是: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居住与商业结合,创造亲和的人文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自得的漫步场所,增进人们的交往,从容舒适逛铺、选购,挨店面而过随时可顺步进店观光购物的亲切感。“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全天候的骑楼街对商家而言,带来的是全天候的客流。保护商品不被阳光暴晒,风雨侵袭。给人以安全感,无马路杀手之虞。避免台风时高空落物的危险,减少地面反射热,因太阳长时间照射地面,地面温度升高,热气上升后,传入室内,有骑楼遮挡,大大减少地面反射热。大进深和天井的运用,形成“管道效应”和天井的“烟囱效应”,产生良好的通风效果。我曾在这种房屋工作,着实是“的确凉”。密集式布局,相互遮挡,外露墙面减少到最小限度几乎不受辐射热的影响。依靠建筑物间相毗邻,增强抗风性能。

骑楼的保护使众多老字号、名店得以留存。骑楼这一过渡空间对空调商店有节能作用。骑楼上建多层楼房,为楼上住户扩大居住面积。占天不占地,还路于民。骑楼已建了柱、店面、楼地面,只差围三面墙便可作商铺,开放为通道,费了钱得不到面积使用。看似单是利人的不经济行为,实是利人利己的双赢战略,会招来更多的交易者,增加营业额。

骑楼也有存在问题:行人道盖成骑楼,汽车转弯视线受挡,易发生事故。骑楼象向街道张开大口,车辆驶过,灰尘直扑入骑楼。首层防潮、采光差。小天井带来声音、视线、气味的干扰。因人行道有骑楼,不能植行道树,减少道路绿化。当今低层少面积的营业铺面,实际上是对昂贵的中心商业黄金地段土地资源的浪费。如管理不善,会成为走鬼聚集场所,造成脏乱,阻塞交通。

二、    立面风格

商业骑楼建筑立面多为吸收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结合中国传统装饰,折衷揉合的多样化造型。

通常呈现“头”、“身”、“脚”三段式构图。

底层——开始多采取西方古典拱,后逐渐代以简洁的梁柱。拱有半圆和尖两种,有的心石。拱廊如人民南路的新华酒店。柱列多为方形柱,讲究的采用古希腊(GREEK)圆柱范。如爱奥尼亚柱范(IONIC ORDER)。

楼身——有最富中式建筑特色的满洲窗,用色彩斑斓的七彩玻璃、木格组成各式窗花,极富艺术韵味。有嵌内凹式或外挑阳台,外挑的一般呈半月形或多边形。栏杆用仿西式铁栏或混凝土通花,偏重实用性装饰。阳台既可减低太阳直射,又可种植盆栽,在有限的条件中,创出生活情趣。附墙柱在层高处以多道线脚与腰线相融,腰线下边以带形图案贯通,使楼层层次清晰,线条富于变化。

楼顶——山花是一种山墙花饰。呈三角形、曲线和半圆形,成为屋檐重点装饰。有的雕塑用中式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五蝠捧寿、松鹤、垂莲、牡丹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西洋的则加入巴洛克或洛可可纹样,艺术造型复杂,曲折变化及连续的韵律。有精致的装饰和丰富的光影效果,融揉了传统风俗和异域情调。另一些则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些楼顶矗立缕空的尖塔楼,标新立异,突出门面,招揽生意。有的墙顶挑出拱形雨篷,为单调的天际线增添意趣。女儿墙开设各式孔洞,防台风袭击,减少风荷载,丰富装饰,也节约材料,体现岭南建筑通透轻巧风格。

立面风格多样,各具特色:有仿古罗马式(ROMAN)、仿哥特式(GOTHIC)、仿文艺复兴式、仿巴洛克式、仿古典主义式,中西合璧式、现代主义式等。其中以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和巴洛克式采用最为广泛,尤以巴洛克风格为最爱。因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正符合岭南人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而巴洛克式给建筑以很大自由度,可充分发挥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多种风格沿街随意拼接,整体上和谐共处,商业气息浓郁,丝毫无凌乱之感。店铺只用灰、粉白等色,不用红、黄、绿等艳丽色彩,朴实自然。

华侨将西方艺术和技术带回故土。各地匠师就当地材料、传统习惯,打破建筑、雕刻和绘画界限,互相渗透,创造形形色色的地区样式,从而向民族化和地方化发展。

广州骑楼分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大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BAROQUE)风格,但也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墙体多是中式过水磨青砖等。

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较晚。更趋现代化,也更简洁,如罗马柱变成简单的方柱、圆柱,洗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等。

三、    历史沿革

骑楼建筑的沿革有多种说法:

最早可上朔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敞廊式商业建筑;流行欧洲、盛行于地中海一带的外廊式建筑;宋代的檐廊式街店铺;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由竹筒屋根据南方地区避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等等。

上述对骑楼建筑的形成直接间接或多或少不无影响,但近代骑楼建筑最直接的来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东南亚传入南中国沿海形成多个分支由城市向各地区扩散变形。因此,学术界统称为“南洋风”建筑。近年来,外国学者对东南亚地区的近代骑楼做较为深入的调查,他们一般的观点是,骑楼最先于19世纪上半叶,在新加坡华人商业街出现,以后传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以及港台和粤闽等地。

大量华侨从南洋淘金归来建铺经商。借鉴西方的形式、技术有选择地移入。城市建设的发展,开辟马路,使骑楼街建造成为可能。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廊等形式揉合传统形式,形成“折中”式的本地化建筑。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又使得广东地区趋于开放及兼容,形成多元文化,并与本地自然、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独特建筑类型。从时间上看,骑楼曾历经环绕街区周边布置的片往线(即街、路)的演变。从我国城镇的现状看,近代骑楼主要分布在北纬25o以下的南方,岭北则全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广州骑楼迎来了全面大发展。以今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在老城区内约15平方公里,密密麻麻分布着59条骑楼街路段,总长达45公里,这里包括蜚声中外的上下九路、北京路、第十甫、长堤大马路、人民南、一德路等。这些都是繁华的骑楼街市。骑楼与广州近代商业繁华相伴而生,骑楼带旺了广州的商业。国内最早骑楼商业街是从广州开始的,广州是骑楼的发祥地。遗憾的是广州没入选“国家历史名街”而被海口市占先(因其保护较完整)。

广州最好的骑楼是在人民南,这里有世界各地风格多样、年代不同的建筑。如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哥特式建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风格建筑。其中新亚大酒店骑楼是广州最漂亮的骑楼之一,这是仿18世纪帕拉迪奥风格。最豪华的骑楼底也是在人民路,这是广东乃至全国最豪华的骑楼空间,为国内罕见,万幸的是那段保存得最完好!

骑楼建筑历经:初始形成期、发展期、兴盛期、停滞期、调整期、衰退期、复兴期等发展时序至今。

四、    保护、发展

骑楼历经兴盛期的辉煌,上世纪60年代后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对中山路、解放路骑楼街的破坏,后有报导西湖路部分骑楼街又要拆除,近又传中山六路因瓶颈问题需扩宽,昔日一条条完整的骑楼式人行道,如今被拆成一段段,残缺不全。不复当年繁华热闹,实是可惜!历史在消逝,传统在丧失,损失不可挽回。再不有计划地进行保护,广州再无一条完整的传统骑楼街了!拆完了,就没有广州的味道,华侨回到广州认不出广州的景物,以后都不想回来了!这体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与认同。

饱经炎凉、历遍沧桑和老街维修改造,一定程度损坏了传统建筑的型制、尺度和城市空间色彩,使骑楼老街的历史风貌渐渐失去原有魅力。鉴于这沉痛的教训,如何使骑楼老街的风姿令人满意的再现,使广州旧城风貌和历史遗存不致因旧城改造而荡然无存,挽救、保护、研究迫在眉睫。对广州某一历史时期有标志性、具岭南特色、造型别致的骑楼进行整街保护。

保护传统骑楼商业街风貌,按骑楼楼立面分三个保护层次:

1.“绝对保护”,立面有特色、建筑质量好的名店、老店。只能维修加固,不得改变外观。

2.“立面保护”,立面有特色、建筑质量差。在沿街立面只能维修加固,不得改变外观的情况下,允许更新旧屋,但建筑面积及体量不得增加。

3.“风格保护”,建筑质量差,没特色。远期允许拆除重建骑楼,但新建筑立面应依据规划所提供的符号系统表设计,考虑新旧建筑的文脉连续,建筑体量应严格控制。

《广州市骑楼街的保护与开发计划》为广州市现有骑楼分为三大片区:

1.    骑楼风貌区:以人民南长堤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

2.    西片骑楼区:以上下九第十甫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

3.    东片骑楼区:以北京路、中山路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

然后分为“核心保护段”、“重点改造段”、“风貌协调段”及“建设开发段”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将采取不同保护改造方针和措施,政府已有骑楼保护与开发规划。

与其他传统地域建筑不同的是,直至现在骑楼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各地新骑楼建筑不断涌现,高层建筑巧妙借鉴骑楼建筑元素,取其精神,做出“形异而神通”的创作。近年来,不少高层建筑注重底层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连结。如香港汇丰银行新厦,底层如同城市行人道,路人可自由行走穿越。

本着修旧不守旧,一切艺术的形式均会随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历史上的形式可供借鉴,但更重要的是在借鉴之后,能创造出焕发时代气息的新形式。建筑文化的创造既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又是的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化,超越传统、高于传统。

在传承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形式,如:

裙楼式骑楼──骑楼与裙楼相结合,不照搬照抄外国裙楼的处理手法,而是各尽所长,多层裙楼大容量、多功能,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利用每一处空间,最大发挥昂贵的中心商业地段资源的作用。骑楼柱代替大悬臂,节约,商铺富亲切感。

上下九的荔湾广场商厦首二层采用梁柱式,与上下九沿街的建筑风格呼应,富有岭南风味,体现了对传统商业建筑精粹的吸收和发扬。

“类骑楼”──借鉴骑楼概念,衍生出“类骑楼”。如利用铺面改造和招牌、挑檐处理,达到骑楼的功效。

采光通风骑楼──骑楼因上部是楼层,不能开窗,阴雨天、晨昏光线不足,且上部不通风形成污浊层。中山六路迎亚运,将骑楼不连贯路段用钢结构加饰面补建单层骑楼,顶部开采光天窗,如能用透气天窗,则可通风。

可营业骑楼──有一商店骑楼特宽,将列柱围一道铁闸,日间可营商,夜间可关铺。柱外有外挑,同样可遮阳挡雨。

商店的前厅── 有些商店将商店天花外延,与骑楼底连成一片,恰似商店的前厅,引导顾客,不费钱“巧”增空间。

骑楼柱、骑楼底的妙用──将骑楼柱扩粗,大做广告,骑楼底连续做横幅广告。

斜柱骑楼── 一改千篇一律的垂直柱,于统一中有变化,又起斜撑作用。

双层骑楼──使临街铺面翻翻,国外早有此形式,建议建双层骑楼。

只有让历史文化点缀城市的现代化,才能使现代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只有让现代化充实、支撑城市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才会唤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才会充分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骑楼作为一种历史形态的建筑景观,要想使它具有可持续发展,必须增进功能。骑楼商业文化步行街的开辟,为其发展找到新的途径。成为经济上活跃、环境上优美、观念上“重人”,人物两旺,使传统的商业特色与现代都市繁华融为一体,将浓烈的岭南文化融入购物、商业活动之中。

将骑楼与休息廊贯通,设桌椅、电话亭、阅报处、宣传栏等,为老年人消闲,为青年人游乐、交往,为儿童提供活泼有趣的玩耍空间──儿童角。开展一些街头活动,如岭南文化的粤剧、曲艺、讲古、棋艺、杂耍、私伙局等,动静结合,满足不同阶层人群需求。将历史上著名的新老建筑、城市景观赋以装饰性图案再现,使人们可追寻历史文脉。

引入岭南园林,弥补长期以来骑楼街缺少绿化的不足。结合绿地、花坛放置休息座椅,给购物者可观赏、可驻足,可休憩。设城市小品、民间风情雕塑、钟塔、旱喷泉等。步行街两旁喷雾降温、除尘。新加坡步行街覆盖自动感应开合的透光顶棚,使室外空间室内化,增加营业面积,提高商业利益。人们喜欢明亮的天空,在追求舒适环境的同时还有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

总之,骑楼经长时间的发展和更新,形成自身独特的平面组合形式、空间关系、造型语言,为当今建筑创作理论和实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素材与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传承,“思其意而不套其形”。

 

参考资料

1,《广州城市气候》气象出版社

2, 广州近代骑楼纵横谈-《广州建筑》111120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吴庆洲

3,漫谈广州骑楼文化—《羊城今古》201013437  铙展雄

4,广州市第十甫、下九路传统骑楼商业街步行化初探—《建筑学报》199832629

袁奇峰 林木子 

 

    
   
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