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处理处置生活垃圾 也要融入"低碳经济" ——浅谈垃圾的资源化
来源:论文集5 | 作者:gzslx8 | 发布时间: 2011-09-25 | 4367 次浏览 | 分享到:


钟 羡 云
  高级工程师

    当今世界的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气温不断上升,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为减缓和抑制这一进程的速度,在《京都议定书》中,要求和规定世界各国必须限期、限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迄止至今,虽还未得到一致的共识;但各国都知道,只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才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在这方面更是全面支持,积极参与《京都议定书》的相关条款,努力把我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要在能源万面做文章,其实在其他一些生产领域,甚至生活方面都必须贯穿"低碳经济"理念。近年来,我市、我省以至全国、全世界的生活垃圾,正在困扰各地政府及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其实若应用"低碳经济"理念,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垃圾危机定能迎刃而解。

    一、生活垃圾是一种"放错位置的再生资源"

    生活垃圾,是人们生活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这种废弃物,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数量不断增多,组分也不断变化,而且不断向高品质方向变化。我们若把生活垃圾仔细的分捡一下,不难发现这些废弃物,绝大部分是另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例如;易腐有机物,就是制作有机肥或饲料的原料;而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甚至废竹、木,更是相应产品的原材料。而且利用这类废弃物生产相应产品的技术、工艺及相关设备、设施,都已相当成熟,在实践中也多被广泛应用。故人们称生活垃圾是一种"放错位置"的再生资源,更有人称生活垃圾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广州市目前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8000吨。据报导,2009年金世界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1.9/年,且以年递增率58%的速度年复一年的增长。据悉广州市2005年的生活垃圾组分是:易腐有机物52%,纸类9%,塑胶类17%,金属类0.3%,织物8.4%,渣土等为13.3%。以广州市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为例,若全部再生利用,每年就可向社会提供有机肥45万吨(除去50%水分,成品率为60%)再生纸品16万吨(除去30%水分和杂物按85%出纸率计)再生塑料28万吨(除去20%杂物水分再按70%成品率计)和各类金属7万吨(85%)。即便按回收利用率为60%计,生活垃圾可为社会提供的再生资源也是相当可观的。若能在全省、全国实施,可节省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的作用,可想而之生活垃圾在再生资源化的过程中,还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例如回收利用一吨塑料瓶,相当于节约石油5吨。减少C02排放量3.25吨,回燎一吨废钢,除可获得0.9吨好钢外,比冶炼矿石减少空气污染79%,减少水及固废污染87%,还可节省成本17%;一吨废纸可生产出再生纸0.8吨外,比生产原纸桨纸减少污染75%,节省木材4立方,节约纯碱2.4吨,节省电能500度。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化的间接效果,对良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与"低碳经济"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垃圾资源化,证是一箭双雕的举措。

    二、"零垃圾"就是最大限度地将垃圾资源化

    所谓"零垃圾"即按垃圾的不同组分,尽力资源化,致使剩下需最终处置的真正垃圾,数量等于或趋近于零。"零垃圾"目标被实现后,不仅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再生资源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外,还可以彻底地解决了垃圾出路的危机。所以不仅受到环境保护工作者大力推祟,也受到各地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青睬。例如澳洲首都坎培拉市,纽西兰的基督城等,先后提出在2010年和2020年实现《零垃圾》。而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埃德蒙顿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城市也在积极推进"零垃圾"理念。美国的旧金山市不仅在2010年将垃圾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75%,而且要在2020年实现"零垃圾"目标。我国台湾省环保人士,近年也鼎力督促政府尽快制定和实施《零垃圾》的行动计划。

    我国在1994年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广州在1997年编制的《广州21世纪议程》及2009年贯彻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指出的要"努力实现废弃物产出最小量和再资源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最终处置量"等都与《零垃圾》理念一致的。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的居民也向当地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建议,推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对垃圾尽量实施资源化,其实也与《零垃圾》一致的。况且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民习俗观念的变化,不仅生活垃圾数量渐增,其再生利用经济附加值提高的速度更快,这更有利于垃圾资源化的实施。

    三、实现《零垃圾》,必须要两个"建立、建全"

    生活垃圾组分本身就无奇不有。不但复杂,而且变化多端。特别是从家庭、餐饮及农贸市场中抛弃出来的垃圾中。含有大量易腐有机物。它极易沾污其他组分垃圾,从而增加垃圾资源化难度和降低再资源化经济附加值。若集中后再分捡,不仅会出现二次污染,还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使经济附加值进一步下降。即使在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值较低的我国,也宜实施源头分类后,再收集和利用为上策。                                     

    其实在我国,一直在实施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再生资源化,例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生活垃圾一直是种植业重要的有机肥源;从居民手中回收废旧书报,废金属制品,玻璃,塑料等废弃物,也是历史悠久;……。只是对那些量少、被沾污严重、或再利用经济附加值极低,甚至为负数的废弃物,如废旧塑料袋,膜,玻璃碎等,无人问津。若全面推广,实施分类收集制;再对那些再利用经济附加值低,或负数的废弃物,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确保有利可图,自然有人投资经营;故只有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和建立健全的垃圾再利用处置系统后,《零垃圾》目标才可实现。

    四、垃圾资源化,必须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

    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在我国早被现实生活所接纳。但迄至今日, 还是受经济效益支配,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只能对其中部分组分的部分废物实施回收再利用。换句话说,只要再生利用有利可图,就有人投资经营,且大利大经营,小利小经营。诸如废旧的书报,各类塑料容器,各类金属等,一直被回收再利用。而农民欢迎的易腐有机物,近年来则被抵制。这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和价值观的改变。废旧塑料膜的包装物和发泡类塑料包装,也因它脏、轻及回收和再利用成本高,难获应得的利润,故一直无人问津;它们成了实现《零垃圾》目标的障碍。但若把垃圾处理处置视同环境治理工程,首先考虑的是环境效益,情况就不一样了。前述的易腐有机物治理,其显性的经济效益,可能是负数,但若考虑垃圾制成有机肥使用,能使土壤不板结;提高保水、保肥性能;减少化肥流失量,从而减轻对地面水、地下水的污染;同时还提高其上栽种的作物产量和品质。这些隐性、半隐性效益叠加起来,其经济效益,可能是个天文数字。再说塑料袋,膜类包装物的再生资源化,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消耗量。这种隐性效益,也难用经济效益来衡量。所以早在2005819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答复某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时就告之:“相关部门正在认真研究加大财政和信贷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经济效益差,但环境效益显著的不易回收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塑料包装袋,发泡塑料餐具等)”。若该项政策出台后,相信垃圾中的易腐有机物和塑料袋、膜类包装物的再资源化率,将直线上升。《零垃圾》的目标也不难实现了。

    五、全面融入"低碳经济"生活   积极投入"分类收集"工作

    垃圾的分类收集,是关系"千家万户"、荤动"亿万双手"的工作,所以想办好这件事,必须:

    1,建立相关的规章,法规,让人们有章可循。

    2,开展全过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素质,变被动行为,成自觉行为。所谓全过程的宣传教育是指,要从小孩开始,终生不断,和涵盖全民。

    3,奖励与惩罚并举,重奖轻罚。严格做分类收集工作,在我国还是件新事物。开始人们不理解,不习惯,所以要引导他们。由于分类收集,对市民而言,不仅不习惯,而且费事、费力,又占用家居内有限的空间,往往会遭遇抵制。因此,前阶段应在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例如废品收购价要优惠,分类存放桶及垃圾袋要提供。到大部分市民接受并习惯后,对那些"钉子户",再采取强硬措施。                   

    4,分类收集工作,应由简至繁,开始只要求将易腐有机物,废旧塑料膜、袋与其他垃圾区分开来,随着再利用工程的建立、建全,再要求将玻璃、金属、纸品等废弃物单独存放,分类回收。先从居民、机关团体开始,再逐步扩展到农贸市场,及路边废物箱。
    5,与收编后的垃圾回收者联手操作。



   
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