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7 谈城镇河涌污染的治理是一场持久战
来源: | 作者:gzslx8 | 发布时间: 2011-09-27 | 4776 次浏览 | 分享到:


蔡冠初教授级高工

概述

城镇河涌的水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投资环境,更威胁着城市居住人群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曾经说过:"发展中国家疾病死亡事件大部份与缺水和水资源受到污染有关"

温家宝总理在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水环境治理必须实行"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的指导万针,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污染治理投入机制,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

中央政府关于水环境治理的方针是非常正确的。最近广州市政府也加大了河涌污染的治理力度,投放了巨额的资金,足以表明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但是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我作为一个从事环保工作几十年的环保科技工作者,在此谈谈对这项工作的看法和建议,以作参考和讨论之用。

 一、 河涌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

河涌的污染持续了几十年,在短期内恢复原生态不太可能,而且是不现实的;就算已经恢复了原生态,在以后的日子里怎样保持和维护这艰难取得的成果,这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18世纪以前,英国泰晤士河风景如画、水产丰富、水质优良,是世界上著名的蛙鱼产地。当历史的车轮进入 19世纪,泰晤士河因工业的急剧发展和人口大幅度增加而受到严重污染,河水臭气逼人,鱼虾绝迹。英国政府耗资几十亿美元,历经150年不懈治理,才得以使泰晤士河“起死回生”。

泰晤士河第一次水质恶化发生于 19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伦敦人口从 100万增加到250万,城市建设和工业迅猛发展,泰晤士河污染日益加重;1850年河水含氧量儿乎为零,除少数鲜鱼还能生存外,其他鱼虾基本绝迹,乌黑的河水臭气熏天;在市民强烈要求下,伦敦政府在1852年至1891年进行了泰晤士河的第一次治理;污水经市区污水排放管网及排水沟(位于泰晤士河感潮段排污口的污水仓库中),即被转嫁给下游。1877年到 1891年,政府开始采用化学沉降法处理污水;虽然这项工程对伦敦市区河段的污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质得到了改善,但河水污染没得到根治。

泰晤士河第二次水质恶化发生在1900年至1950年间,这个时期伦敦人口增长到800万,污水量和污水BOD(生化需氧量)负荷不断增长。20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合成洗涤剂,1936年至1955年间伦敦修建了180个小型污水处理厂,但当时的技术对含合成洗涤剂的污水处理效果欠佳,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下降了30%,泰晤士河长达30公里的河段完全缺氧;1931年至 1932年,伦敦连续发生霍乱,造成上万人死亡;英国政府于 1955年至1975年对泰晤士河进行了第二次治理,这次治理将伦敦原有的180个污水处理厂缩减为十儿个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对原有设施进行相应改造,处理设施重新布局,使之分布得更加合理。在这个时期进行了泰晤士河的全流域治理,全流域建设多座污水处理厂,其中贝肯污水处理厂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可达273万立万米。1975年后,泰晤士河的治理进行了巩固阶段,政府不断投资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为了进一步净化水体,政府将四个废弃的水库改造成占地105英亩的伦敦湿地中心。

伦敦泰晤士河的污水处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污染被清理后,河流很快恢复了它的天然状态;几年后,100多种鱼、大量的无脊椎动物、鸟类又回到河流的感潮河段。1974年由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鲤鱼被放入泰晤士河,1983831日,伦敦垂钓者拉塞尔·多伊格在河中钓到一条鲜鱼,自此,绝迹150年的蛙鱼又重返泰晤士河。

英国泰晤士河前后共花了150年的时间,耗费了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治污,河流的生态终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今天,相比一些在环保先行一步的发达国家,我们国家在财力,治理技术,观念素质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习别人先进的技术,不要重复别人认为已经落后甚至唾弃的东西,在治理上应不断研究开发和大胆应用新的技术,减少技术应用的阻力点,鼓励新的有效技术的推广。

二、 一定要坚持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这个原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环保局已明确提出,但这个原则在执行方面是不尽人意,其原因是有些同志思想上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位,污染治理是第二位”。另外一方面我们环保工作的机制,环保的法规,环保的执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这个原则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

欧美和澳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的要求是:投资方若要建设一个工厂企业,你这个企业的运行首先一定要达到环保的要求,否则就不能开业生产。各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跟企业妥协或是迁就企业的,无情面可谈的。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深刻埋解和体会到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对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GDP是增长了,国家和个人财富是增多了,但国家和个人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正在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比如环保治埋的昂贵费用,环保设备购置和运行的费用,国家和个人因为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造成身体损害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如果家庭里的一个成员因环境污染因素诱发了绝症,那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可以说是一场沉重得难以承担的灾

三、 有舍才有得

对于一些污染大户,不能让它单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顾社会的福祉。我了解到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在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污染比较大的企业,哪怕是影响到地方的经济收入和发展,也不放任其污染环境资源,这才是明智之举。

但对于过去己建成投产的企业,是舍掉还是留下,的确是一个难以取舍的难题;一刀切地舍掉会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人员就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特别在当前国际金融海啸的不利影响下,问题尤其重要。

我个人认为,对于污染比较大的企业,要建立一个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环保治理计划,在多少年内必须达到环保治理的要求需有一个计划或者说是限期,如果在限期内整治还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宁可把这个重污染企业舍掉。在经济转型中建设新的企业和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让经济和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路是一定要这样走的,也只能这样才能继续走下去。

四、 城市河涌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

要把河涌真正做到标本兼治,我个人认为是要走一条综合治理的路子。首先是不允许一切治理未有达标甚至是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流入河涌,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截污"。在这个基础上,对河涌底部淤泥要清走一部分,即通常我们所提到的"清淤"。在截污和清淤后,有条件的可在河涌两岸建造一些人工湿地,恢复植被,整理两岸环境,尽量恢复其生态原貌,让其恢复其生态功能,最后以微生物的应用结合工程治理的方法,进一步修复河涌的生态。

还谈一点是:要加大宣传全民环保意识的力度,让大家加深对保护水资水环境源重要性的认识,让群众认识到保护河涌不受污染是造福自己,造福子孙后代,并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业。应对污染河涌的行为中的轻者进行严肃教育,重则要按处罚条例加以严肃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要在社会上建立保护水资源为荣,不爱护水资源为耻的社会新风尚。

五、 河涌污染治理工作应以点带面,取得经验后才全面铺开整治

过去一些部门治理河涌的做法是:河涌底部铺盖水泥,两岸铺砌石块,其结果是把河涌改造成一条排污沟渠。很多发达国家意识到这一误区,已经陆续把河涌底部混凝土河床和部分两岸衬砌石块打掉;科学实践证明这样恢复河涌的原生态才是治埋的重点和途径。所以说要多听听环保专家和来自民间人民群众治理河涌污染的意见,多学习先进的治污经验,真真正正按科学规律去做事;河涌污染治埋还要有大禹治水的精神,要因势利导,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对河涌污染治埋要有打一场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持之以恒,而且只能打赢,不能打输!

到目前为止,治理河涌污染还没有一个亮点,还没有一个很成功而又可以持续保持的案例,归根到底是由于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治理方案。当然,不同的河涌,污染的治理应使用不同的方案;所以我认为当前应该是尽快找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积累经验和数据,最好能做到经验和数据的共享,根据当地政府的财力,分期分批地铺开治理。

最后,建议目前具体做法是:

1.由环保水利等职能部门制订出河涌污染治理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完善相关法规,要做到说到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2.政府出部分比例的治理资金,另外有关单位或公司也要出一部份比例的资金。

3.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安排协调参与单位或公司各治理一段被污染河涌。

4.经治理验收后,合格达标的项目,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补回部份治理资金给治理单位或公司。

5.总结经验,在治理比较成功的案例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以便有效率地应用到其它后续治污项目中去。

最后希望政府把这一工作长期坚持下去,我们有信心是一定会有成效的,城市河涌污染一定能有治理好的一天。

   
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