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硕谋 教授级高工
● 摘要 广州地铁二号线三元里折返线北竖井在施工开挖中突然涌水。研究表明,竖井底部埋藏有灰岩裂隙 — 溶洞承压水,其水头压力大于灰岩上覆不透水土层自重压力,是导致突水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突水 承压力 分析
一、 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期工程三元里折返线段,位于广州城区三元里至机场路南缘。左线隧道设计里程ZDK17+973-ZDK18+250,全长277m。右线隧道设计里程YDK17+973-YDK18+060,全长87m。隧道采用暗挖法施工。开挖面积近似椭圆形,垂直高8.5m,水平宽11.54m。地面高程9.37m, 隧道结构底板高程 -7.7m。布置南北两个竖井出碴。北竖井位于里程桩号ZDK18+226,面积为7.4×4.5m2。
2000年9月5日,北竖井开挖至 -5.25m高程时,竖井底板突然涌水。经1小时零8分,水位壅高4.71m,施工被迫仃止。突水的发生,使本线左、右线隧道施工开挖面临重大的威胁。
二、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北竖井所处地层结构为:上部自上而下为第四系人工杂填土(Qm1)、晚期冲洪积粉质黏土夹粉土(Q4al+pl)、早期冲洪积粉质黏土夹黏土(Q3al+pl);下部为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灰岩、白云质灰岩(C2+3h)。
上部第四系覆盖层含孔隙潜水。透水性微弱,属相对隔水层。潜水埋深1.75~3.5m。水位高程7.62~5.87m。下部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裂隙和溶洞发育,钻探揭露溶洞直径达1.7m。富含裂隙 — 溶洞承压水,承压水位埋深约2.67m,水位高程约6.5m。根据北竖井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资料计算,其渗透系数为28.61m/d,属强透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丰富。抽水试验表明,深部承压含水层水位下降时,浅部观测孔潜水位没有变化,说明承压和潜水没有水力联系。
三、 突水原因分析
北竖井开挖至 -5.25m高程时,发生涌水。根据左线隧道工程地质纵剖面图,北竖井位于勘探孔MBZ4 – 32 - css 5号孔与MBZ3 – 32 - 15号孔之间,两孔相隔57.50 m,从两孔基岩面连线量得北竖井底板下伏灰岩顶面埋藏高程-11.00m。竖井底板至灰岩顶面之间,不透水土层厚度仅为5.75m。裂隙 —溶洞承压水水位高程为6.50m,承压水头高于含水层顶板17.50m(见图1)。
按压力平衡理论,采用土层自重压力与承压水压力平衡公式进行验算:
γ·H =γW·h
式中:H —竖井开挖后不透水层厚度,m ;
γ— 土的重度,kN/m3,取土层平均重度 19 kN/m3 ;
γW —水的重度,kN/m3,水重度取 10 kN/m3 ;
h — 承压水头高于含水层顶板的高度,m ;
当H =5.75m,h =17.50m时,计算结果:土层自重压力为109.25 kN/m2 ,
承压水水头压力为175 kN/m2 ,水头压力大于土层自重压力,承压水将冲溃不透水土层上涌而导致突水。
四、 结 论
综上所述,北竖井底部埋藏灰岩裂隙— 溶洞承压含水层。当上覆不透
水层被挖去,减薄土层自重压力,承压含水层水头压力不大于不透水土层自重压力。承压水将冲溃竖井下不透水土层,产生涌水。广州地铁二号线三元里折返线段,自设计里程ZDK18+143往北,隧道结构底板下伏分布有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蕴藏裂隙 — 溶洞承压水。隧道施工前,应对深部灰岩裂隙 — 溶洞承压水突水的可行性进行验算,进行突水危险性的预测和预报,并采取相应的降、排水或其他工程加固措施,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