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邻居李总
刘大中 教授级高工
不少人退休后感叹从“门庭若市”变成“门可罗雀”,甚至“失意、落寞”;退休后,猛然的急刹车打乱了规律的生活状态,没有工作压力和紧迫感反而让人觉得无所适从!其实退下、变老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要“认老”!这里心态很重要,良好的心态是生活快乐的秘诀,其中知足常乐最关键,记得中学时父亲讲的故事:小男孩在河边哭泣,路人问他原因,他说:“我唯一的一枚铜钱掉落水里了”。路人好心给了他一枚,接过后哭声更历害,“怎么还哭啊”?“如果那铜钱不丢,我现在就有两枚了,哇~!哇~!”我听后哈哈大笑,现在恍然大悟,父亲在告诫我:“人心不足蛇吞象”,切勿贪得无厌!幸福与满足是相对的,永无止境,与其闷闷不乐怨天尤人,不如用感激的心情去体察现在拥有的东西,珍惜周围的一切。当你刻意寻找快乐时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时”、体验“目前”,全神贯注周边事物,快乐便不请自来!
我的邻居“李总”,年青时为科技工作常带铺盖卷到办公室、车间加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专业加外语(口语及笔试)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当年北京市该专业唯一公派(日本大阪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科访问学者)留学资格;当时选拔标准:自愿报名(甘受磨难)、领导推荐(政审体检)、择优录取(比拼实力)。因成绩“优秀”,免去大连外语学院日语“出国强化班”,节省了国家开支,多与家人团聚一年,更难得的是利用这段时间研修计算机程序软件。参加工作时旁人业余时间聊天、恋爱、打牌、下棋、闲适,他却每月花五元人民币到新街口四合院每周五晚学日语,从平(片)假名的“五十音图”起步,一年后考取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日语进修班,业余(周三次)骑自行车往返两小时去上课,风雨暑雪无阻。坚持收听北京电台日语讲座,为不影响家人及邻居休息(家住海淀区中关村中科院30楼408,当时一单元三房三户共十口人),早晨五点钟起床,关上大门,站在门外走廊凭借微弱灯光,打开半导体收音机,捧着教材跟随听读。天寒地冻,身披棉袄,头戴棉帽,脚穿棉鞋,夹杂墙边冬贮白菜的青酸苦涩,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用切身体验证明:“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任何一座高峰”!“知天命”之年南调广州,参加省广播电视厅与日本NHK会谈及订购广播电视设备时,他的专业知识及日语能力派上了用场;广州市长接见日本驻穗古森利贞总领事时他作口译。在征途上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成功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苦尽甘来,冷暖自知……。“花甲”之年退休后,一如既往活跃在社会舞台上,虚心学习,敬业乐群,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今年届“古稀”,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山大学客座教授、专家评委、名誉会长、常务理事、入选“名人录”。更为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的是他笔耕不辍,退休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有的评为“优秀论文”、征文“一等奖”,被业内人士誉为“才子型的专家、专家型的才子”;其中不少为百度、搜狐、新浪、腾讯等网站流通转载(专业科技、散文随笔、抒怀励志、社团活动、图文并茂),点击“搜索”即可显现。“我不能天天闲着,这不等于白白浪费生命吗?唯有投入和参与才能体验人生的真正价值”!
上月周日,应邀作客。李总亲自下厨,捧出“四宝”(清蒸鲈鱼、糖醋排骨、笋丝鳝糊、素炒三鲜)款待我们。他席间的话言犹在耳:“经过努力作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带来满足,有少少成就感;不求事事如意,但愿无愧于心。任何才干若不与坚忍不拔、扎实谦逊的品质结合,就会一事无成。我常以感恩心情回眸大家对我支持、帮助、鞭策的过往,自己十分渺小。施比受更有福,能付出的人生是快乐的,也更踏实”。我感悟:机会(缘)是为有准备的人捕获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时下一些人“赚快钱”企盼“暴发富”,“快男快女”热衷“一夜成名”,甚至痴迷赌球,这种侥幸发财的心态对年轻人相当负面,“守株待兔”,不切实际;只有通过光明正大手段和不懈努力,才能达成愿望和理想。
李总“认老不服老”啊!这就是人生!
夫妻茶座之长寿方
刘大中 教授
广州市天河区部分退休干部的“夫妻茶座”坚持三年了!月中举行一次,地点固定,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由发言,实行AA制;也有主动“买单”的,比如:刚从邮局拿到“稿费”,领受晚辈“茶资”,发挥余热的“专家费”等。这些老同志不少已过古稀,退休前忙于各自工作,尤其人生的另一半(老伴),彼此认识沟通机会甚少;如今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时间充裕,经济保障,便是重拾故旧,“补课”的好时机。
大家谈古论今,传递信息,畅所欲言,交流管照孙辈的酸甜苦乐,探讨抗病养生心得,近日就长寿的问题七嘴八舌,道听途说,总结出长寿十三方:
1、出生时,生母年轻。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出生时生母不到25岁,他们活到100岁的几率是出生时生母超过25岁的两倍。
2、爱喝茶。一项针对4.05万名日本男女的研究显示,每天喝至少5的杯茶的人,他们死于心脏病和中风几率最低。
3、日行30分钟。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的人,其长寿机率是那些每天步行少于半小时的人的4倍。
4、少喝碳酸饮料。每天喝一次以上的“可乐”,患心脏病、糖尿病等风险加倍,实在想喝可加入一些果汁。
5、腿部健壮。因髋骨骨折会引发各类并发症,20﹪患者会在一年内去世。
6、多吃紫色食物。紫葡萄、草莓、红葡萄酒富含多酚,可降低患心脏病、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7、青少年时体重正常。对137名美国黑人从出生到28岁作跟踪调查发现,14岁时体重超标会增加成年时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
8、少吃红肉。美国癌症研究院称每周摄入红肉超过510克,会增加患结、直肠癌风险;每日摄入99克经加工的肉类,如薰肉和熟食,患结、直肠癌风险提高42﹪。
9、上过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正规受教育时间超过12年的人,比受教育时间较少的人长命18个月。
10、人缘好,朋友身体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应对紧张的“缓冲器”,长期精神紧张会削弱免疫系统并加速细胞老化,甚至短命4~8年;朋友健康对你也会有影响,好友体重增加,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可能性,将提高57%。
11、自制强力。做事有条理、自我约束能力强的人更长寿。
12、不请保姆。根据一项有302名年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参加的研究,使用吸尘器、清扫楼梯或刷窗户时间在一小时以上,便可比一般人多燃烧大约285卡路里的热量,并将死亡风险降低30%。
13、思想开朗,性格活跃。在生命历程中,有的人活得灿烂,精彩,充满活力与希望;有的人却是消沉,黯淡,茫然无奈看待时光的流逝。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快乐、健康、长寿!
印度洋海啸引起的防震思考
朱辅智 教授级高工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苏门答腊岛北端附近海域的里氏8.9级地震,引发了一场波及印度洋沿岸多个国家的大海啸,做成了一次空前的世界性灾难。顷刻之间,高达数十米的巨浪扑向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南部、泰国、马尔代夫等国的海岸,近30万人丧生,伤者数十万,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全世界上百个国家,上万个家庭从圣诞节的快乐中顿时堕入悲痛的渊薮。一个多月过去了,不仅受灾国家,全世界人民的心,依然处在巨大的震惊、恐惧和悲痛的阴影中。
这次灾难使人们感到,面对大自然的磅礴威力,人类还是多么孱弱无力和束手无策。尽管人类历史已进入原子时代、宇航时代,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不安全因素,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醒和深思。
对这场大灾难的震惊和万千遇难者的悲悼之余,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几度彻夜思虑;往后人类如何避免这类地质大灾难的发生?或者减低灾情到最小的程度呢?这次全球性的大灾难应该成为人类加倍重视防御地质灾害的一个新起点。人类应该在抗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提出更有力更有远见的战略和策略,30万人生命的丧失和百万家园的毁灭的巨大代价应该为人类换来更多更强有力安全措施,使地球成为人类平安的家园。
尽管近两个世纪来自然科学得到飞速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和地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提出了不少关于地球、地壳构造以及地震发生机制方面的理论,但对于有效的预报和防御地震,仍然有束手无策之感,一次又一次的大地震以及由之引发的海啸,夺走了成千上万的生命,破坏了一座座的城市。固然,地震是地壳活动中一个突变过程,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自然现象,一旦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就成为难以逃避的大灾难。于是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在研究发震构造和预测地震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太平洋沿岸也建立了地震预警网络。他们发明和运用了多种监测和预报地震的方法和手段,以便能及时预报地震,使人们得以躲避地震灾害。但是,迄今还没有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地震——海啸的准确及时预报仍然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尚待解答的难题。1970年我国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地震,似乎使人们看到了预报地震的一线成功的曙光,但一年后的唐山大地震,空前惨重的损失使人们意识到对地震的预测技术还不成熟。即使对地震研究比较先进的美国和日本也没有作过很成功的预报。
改革开放以来,在大规模的建设规划中,我国在地震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历史和现有的地质地震资料,划分出各地区的烈度,以此为依据加强对建筑物抗震措施的投入。总的说来,我们主要是在监控的基础上,考虑何地何时可能发生的地震级别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繁的国家,我们必须从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来考虑抗御地震的问题。
这次印度洋大海啸的悲剧给人类,给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今后如何保障我们的地球家园?大海啸之后,各国政府首脑在雅加达的紧急聚会上商讨对策,首脑们的共识之一便是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和救助制度。人类务必把地震灾害的预防提到更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历史告诉我们:当人类在抗御某些自然灾害过程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迫使我们寻求新的途径。在反复思虑后,我以为对于地震的防御,不妨换一个哲学角度来思考一下。在这里我提出一个“以震治震”的想法,套用南宋哲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言:“即以其物(人)之道,还治其物(人)之身”。以下是我这一想法的产生来源和基本内容。
河源地震的启示
年纪大一些的广州人或许还记得在1962年3月19日发生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河源市附近,它是由于建在连平与河源之间的新丰江水库,刚刚建成,第一次蓄水后,立即发生了6.1级地震。当时广州也有强烈震感,虽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把广东人民吓了一大跳。这次地震被称之为诱发地震。即它的发生是由于新丰江水库的蓄水,水体的巨大重量使位于附近河源断裂两盘地应力失去平衡,同时地下水压的迅速增大,渗入断裂带的水起到润滑——软化作用,从而促使河源断裂活动,造成这次6.1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