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人生路
肖湛越 电气工程师
退休前后,我先后加入了广东省建筑电气学术委员会、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和广州市荔湾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我觉得老工程师协会比较适合我。这里有抒发心情的平台,无论是两个月一次的大会,每月一次的专业会,老工程师们都可以畅所欲言,谈学术,谈人坐,谈感受。也可以进行学术争论,对协会制度的争论,对政府政策的争论,各抒己见,不吐不快,心里自然舒服了许多。
我按照老工程师的年岁分为三个层次,60至69岁为青老年人,70至79岁为中老年人,80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工程师协会没有年龄歧视,中老年人积极参与协会各项工作,任职协会,无私奉献,他们思维清晰,工作认真,任劳任怨,视协会如家,热情地为老工程们服务,使会员们有归属感和名誉感,有个同声同气的家。
(1)机电专业委员会感怀
机电专业委有四件事令我感功的,一是专业委里有四个副理事长,其中有三个的出勤达到全勤,积极支持专业委。二是参会的老年会员较多,80岁以上经常参会的有五人,参会年龄最高为88岁(谷士鼎教授级高工)。三是会员发言最积极,这里没有冷场,也没有一言堂。大家各抒己见,积极争论,不亦乐乎。四是高职称,高地位,高成就的会员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例如广东省电脑商会会长,中山大学信息科学院客座教授刘大中教、研制空气静压轴承获国家专利的陈世钰教授级高工,以及高职称的李松添、沈绍桂、陈永森、高赞、余启洪和邓斯湛等教授级高工经常参会,支持专业委。
我在专业委任副主任,起初感到很大压力,因为学历比他们低、职称比他们低,经过一年多的相处,我不但没有感到压力,反而觉得很轻松,我没有受到岐视,反而得到大家的尊重,我从心底里多谢大家,多谢他们让出一个平台给我为他们服务。我会将勤补拙竭尽金力争取做好本职工作。
(2)老工程师感怀
我认为老工程师协会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科班出身的,他们都有很高的学历,许多都是五十年代大学毕业,他们大都是仕途通畅,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冲击,受过小小风浪,他们的职较高,大部分人都是教授级高工,德高望重,受人尊重。
第二种类型是靠自学靠拼搏出身的,他们有的经历过上山下乡,有的当学徒或当工人,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他们的每一分成绩都是经过百倍努力取得的;这种艰辛是科班出身永远体会不到的,这种类型的人,人生阀历丰富,社会经验丰富,实践知识丰富。广州地铁公司第一任总经理就是这个类型的典范,他只有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经过三十多年的自学和努力,学会了三国语言,成为地铁专家;广州兴建地铁时,他认为地铁公司知识型的人材很多,但最需要的是实用型的人材,即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材。
经过四十二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要取得成功,是才能和机遇两者要兼备,
有才能没有机遇就埋没人才,有机遇没有才能则坐失良机。我有个朋友在市设计院工作,他1963年武汉钢铁学院本科毕业,在设计院干了三十多年至退休仍是工程师,他几次在设计院考高工,成绩合格但评不上,可谓是有才能而无机遇的典范。
老工程师们最难能可贵的是敢讲真话,甚至敢讲得罪上司的话。在广州市的直饮水项目中,我们的老工程师敢批评政府,指出摘直饮水管网是行不通的。奇才盖茨曾告诫人们:不能批评你的上司无知,刻薄和无能,因为这样的心态,会使你走上坎坷艰难的成长之路,老工程师们已经走过迈长的人生路,有些人也走过坎坷艰难的路。只要问心无愧,继续走下去,不必理会盖茨。
(3)调节心态,注重饮食,注重健康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老工程师们大都有--个辛福的家庭。他们大部分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子女许多都同样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有良好的就业条件,而且有讲多人的子女都是公务员,具备小康之家生活水准。机电专业委有一位老工程师自豪地告诉我,他每年生日,子女们都以100元一年计算生日礼金。他今年82岁了,可以拿到8200元生日礼金。子女们一片孝心,令人羡慕,但最重要的是经济基础,公务员的子女当然可以,企业单位的子女也许不成,我认为,老工程师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知足常乐,不要攀比。作为企业退休的老工程师千万不要同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退休的工程师攀比。于万不要以退休前任高职而居功自傲,你退休前虽然是院长、厂长、经埋、处长、科长,这已经成为过去,别留恋了,退休了,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平起平坐,只要活得开心就是良好的心态,但凡事都不要想得太多,太深,太复杂。我们不用想了,留给子女们去想吧。有些老工程师夫妻,男的有穿不完的衣服(儿子放弃的),女的有数不完的烦恼(担心儿女子孙),我觉得穿不完的衣可以继续穿,数不完有烦恼就别数了,什么事都别管了,享享清福吧!
要注意饮食,老工程师们大部分都是经济条件较好,享尽人问美食是个心愿,我认为要节制。我有一位工程师的朋友,他经济条件较好,最爱食煎、炸、燥热香口的菜式,结果吃出病来,据医生说他功底深厚 (积累时间很多),现在他每天吃药也得花100多元才能平衡功底。老工程师宜吃得清淡,宜正常作息,不要过度疲劳,宜多活动,不要剧烈运动,对待家庭琐事,要泰然处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少冲动,少生气,自然就少生病,一个人死都晤怕最怕病,一个人最痛苦的是贫穷加上大病。一个人最幸福的是生活小康,身体健康;要远离疾病,必须调节好心态,多点体谅。多点宽容,知足常乐。但愿老工程师们健康长寿,心情愉快,家庭幸福,继续迈涉人生路。
(4)对协会提三点建议
① 建议各业会议不要在星期六召开,改为星期一至星期五召开。据我所知,许多老工程师都在节假日同儿孙欢聚,共享天伦。也许有人认为在职的老程师星期一至星期五要上班。根据我在机电专业委的调查表明,在职的老工程师参会人数极少,现时星期六开会最多是一两个人参会,有时全没有来。要大部分退休的老工程师照顾小部分在职的而且经常不参会的老工程师,显然不符合逻辑。
② 多摘些餐话会。今年初的总结大会 (餐话会)出席人数接近200人,平常的大会不到100人。辛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云:“民以食为先”。我们的老工程师牢记孙中山先生的教导"食为先",但凡有食的会议,参会人数是最多的,搞餐话会,让老工程们拉近距离,有个有得食有得讲的愉快的聚会。
③ 去年曾理事长在大会上提出将老工程师协会更改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提议,由于有部分人反对被否决。我认为曾理事长这个提议有以下三种好处:
其一是扩大会员来源,让医生、教师、律师等科技人员都入会,增加会员费收入,增大知名度,对开展工作有利,况且我们的大会会场和专业会会场部有很大的空间,增多人员不受场地影响。
其二是据悉荔湾区老科协和广东省老科协都争取得到上级资助经费,我们成立市老科协,有望为争取经费铺路,总算多点希望,争取多一些业务渠道,希望能找到--线生机。现实社会是关系的世界,多类型的科技人员入会,对协会或许有帮助。
其三是改变形式改变做法增大可行性,以前的做法是各专业会传达并且得通过,这种做法难度极大,要全体会员都赞成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各有想法难以统一是正常。我认为应召开理事会投票表决,由理事们决定,少数服从多数,着看理事们的态度,改变形式有两个:一是取消老工程师协会改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二是保留老工程师协会,增加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套人马两个招牌,许多企业单位都有些形式,不妨提供理事会考虑,若能得到理事会通过,再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相信理事们会视协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经济困境,应该理解,应该支持,应该共同进退办好协会。这也是老工程师们的希望,但愿老工程师协会克服重重困难,越办越好,真正成为会员们心情舒畅,共同欢聚的老工程师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