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5 修筑患者用药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 | 作者:gzslx8 | 发布时间: 2017-09-04 | 58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广州赛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    刘振民(高级制药工程师)


摘要药品安全归根结底是患者的用药安全。经过专业学习的医护人员都不能避免药害事件,可以说公众的药学教育永远都不能适应药品安全的需要。本文从患者的用药安全出发,通过逆向工程,分析了确保患者的药品安全锁机制,建议国家的药品安全体系应与患者的用药安全接轨,修筑患者用药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柜台药,不良反应,药品安全,风险管理,药品分类管理,药物警戒

Key words:OTC,ADR, drug safety, risk management, drug classificationmanagement,pharmacovigilance

 

药物具有二重性,合理用药是世界性难题,许多学者建议提高公众的药学素养,加强患者的药学教育.本文作者通过对民众及专业人员错误用药风险的分析,提出与时俱进的移动互联点对点技术,对患者有偿专业咨询,来指导、约束患者自我用药,降低错误用药风险,提高药品警戒等级,提高社会药品安全。建议国家建立与移动互联技术相适应的药品分类管理体系,与时俱进,打造用药安全锁及民众所需的万能钥匙。

一、药学素养与药品安全

让没有与OTC药品相应的药学素质的患者自我用药,就像美国枪支管理制度下的自由持有枪支一样,经常会擦抢走火,死伤不断。OTC药品的患者自我使用,使药品警戒水平下降了许多,用药安全风险增大。

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协和医院主任药师张继春说,安全用药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每年有150万人因用错药而损害健康,有10万人因此死亡。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吃错药而损害健康,导致20万人死亡,这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倍。若以上数据是网络数据,不足为据的话。请看以下文献报道。

吴氏等报道[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陕西省碑林区、秦都区、富平县城乡居民1203 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对药品、抗生素及处方药的概念知晓率均高于农村居民(P 0. 01); 城乡居民对“OTC”的知晓率普遍较低,为23%; 超过75%的城、乡居民能坚持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购买药品,但家中药品按要求保存率均较低,仅有22%; 只有28. 71%的城市居民和24. 81%的农村居民能定期查看药品是否过期; 分别有35. 71% 的城市居民和25. 56%的农村居民感冒后会自行服用抗生素; 64. 91%的农村居民发烧后会立即输液退烧,显著高于城市居民; 46. 94%的城市居民和58. 40%的农村居民会根据宣传广告购买药品; 38. 33% 的居民为让病好得快,会加大药量; 城乡居民获得用药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医生。总而言之,城乡居民合理用药认知总体偏低,应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媒介、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相关教育和培训,普及基本药物使用知识,促进居民合理用药素养。

钱氏等人[2]对广东公众的调查结果同样是,用药知识缺乏,对一些安全用药的概念存在模糊认识。

再看看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用药状况。张氏等人[3]调查了大学生群体对感冒药不良反应的认知情况。采用问卷及深入访谈的方式,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对OTC 感冒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认识不充分。对九江市某高校2008 级临床、护理、麻醉、药学、检验5 个医药学专业和会计、外语、生命科学、化学工业、艺术等5 个非医药学专业,共10 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关于OTC 感冒药不良反应知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医药学专业学生中87.5%的人知道感冒药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而非医药学专业学生仅有10%的人知晓。对感冒药不良反应是否会导致住院、死亡等严重程度的认知调查显示,医药学专业有75%的人能正确回答,而非医药专业的仅占6.5%。非医药学专业学生大多数认为抗感冒药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一般,不会导致住院或死亡,非医药学生对抗感冒药不良反应认识严重缺乏。感冒是上呼吸道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大学生虽然是高素质的群体,但同样存在自我药疗知识缺乏、不良使用抗感冒药的现状。

基层医院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何?何氏等人[4]报导了基层医院发生的不良反应(ADR)情况,根据2004年丽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501例报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45.1% 226例), 中药制剂引起的ADR16.0% 80例);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48.9 % 245 例), 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 较严重的ADR21例(4.2%; 从给药途径分析,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65.9% 330例),基本都是在医疗机构引起的。何氏在另一份报告中[5],报告了丽水地区2004-2006年三年324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注射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上升,间接说明不良反应的主要发生途径在医疗机构。彭氏报导了[6]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类似情况。

孟氏等人[7]报告了本省基层药学人员对不良应等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令人十分担忧。调查显示,仅51.54%的基层药学人员基本理解合理用药内容,并以合理用药为日常药学工作基础,表明我省乡镇卫生院的药学人员缺乏合理用药知识,欠缺药学服务能力。仍有26.60%的基层药学工作者认为发药时向患者交待用药注意事项无关紧要,缺乏主动进行药学服务的理念。

不合理用药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已成为世界性难题[8-12],不合理用药就是错误用药或用药监护、处置不当。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接近一半的药物使用不合理[13],全球药物处方的50%分发或出售不当,50%的患者使用不必要药物[1315],全球有13的患者罹难于不合理用药[16]。

综上所述,公众安全用药知识贫乏,短期的药学教育显然不能达到安全用药的要求,专业人员——医疗机构里医药人员的不良反应仍不能杜绝,除了让专业的事情由专业人员干——慎重采用患者自我用药之处,还应建立类似的“三查七对”制度,患者更应主动进行“货比三家”,才能防止药学服务有偿咨询时专业人员一时疏忽所致的错误(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此,建立应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打造药品安全锁机制,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正确选择。

二、与时俱进打造药品安全锁工程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把用药风险锁在笼子里,安全就开锁放行,不安全就被锁定,而不要让消费者(患者)去学药学教育,去看说明书,把这些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而患者的责任就是提高对风险把控的警惕性。把药品安全的开锁权利还给消费者。

首先要保证安全体系里的药品来源是合法的。把回收的过期药品和假冒产品排除在系统之处,动态的数量核对系统才能有效溯源,这是药品安全锁的第一道机制;作为药品使用者,首先要查询药品的合法来源,不对,安全锁就不能打开。

其次要解决用对药的问题。要解决用对药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诊断是否正确,消除误诊。要消除误诊,患者首先要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意识,要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风险意识,要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多次的复核核验,尤其是疑难杂症。“三查七对”是患者防止误诊的风险管理必备意识,必需“久病成医,自己认为无忧了,就安全了。药品安全锁会一步一步指引患者防范以上风险。

另外,除了把控用药前的风险,还要对用药中和用药后的风险及时识别和管控。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应及时识别并处理。

总之,这把锁是很复杂的、很科学的,可以通过所见即所学的实用模式,只要你用这把锁,你用药就安全,因为这把锁并不能把药品锁住,而是你用这把锁赋予的神奇力量锁住药品风险。

在没有安全用药及药物风险知识被购药患者普遍掌握的情况下,通过OTC购药通道,降低了药物警戒水平。因此,建议由专业人员干专业的事,且还要通过“货比三家”的防错机制——多次药学咨询机制,有效防止患者、专业人员用错药,才能解决这一世界难题。具体就是要通过移动互联技术来破解这一世界难题,现在有一种药品安全智能锁技术,通过六重安全机制,可以实现规避这些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把患者的用药水平提升至专业水平,且能有效防止专业人员的用药错误,同时还净化了购药环境,杜绝了虚假信息、假药、过期药品、回收药品的危害,借助先进的移动互联技术,开辟药品风险精准管理之先河。建议国家建立与移动互联技术相适应的药品分类管理体系,以确保民众的用药安全。这种安全锁机制值得推广,就在于它的智能性强,给患者提供了一把安全万能钥匙,不管锁有多复杂,只要用这把万能钥匙就能打开用药安全这把锁。

 

参考文献:

1、吴艳梅等. 陕西省城乡居民合理用药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3):289-292.

2钱扬等. 广东省公众安全用药认知情况分析[J]. 山东医药,2013,53(6):94-95.

3、张华锋等.对大学生群体抗感冒药不良反应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第, 2011, 8(9 ):540-542.

4、何伟珍等.丽水市2004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R].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七卷(药学分卷Ⅱ):33-36.

5、何伟珍等.32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08273):342-344.

6、彭刚.2010-2011 年我院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10(10):403-404.

7、孟敏等. 甘肃省乡镇卫生院药学工作者合理用药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23):2052-2056.

8AkiciA, KalacaS,Ugurlu MU,et al. Impact of a short postgraduate course in rational pharmacotherapy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P].Br J ClinPharmacol,2004,57(3):310-321.

9Akici A, Kalaca S,Uguelu U,et al. Antihypertensive drug utilization at health centres in a district of Istanbul [J].Pharma World Sci,2007,29(3):116-137. 5

10PatelV, Vaidya R,  Naik  D, et al. Irrational drug use in India:aprescription survey from Goa [J].J Postgrad Med, 2005, 51(1):9-12.

11Mnyika KS, Killewo JZJ. Irrational drug use in Tanzania [J].Health Policy Plan, 1991, 6(2): 180-184,

12Adebayo ET, Hussain NA. Pattern of prescription drug use in Nigerian army hospitals [J].Ann Afr Med, 2010, 9(3):152-160.

13Le Grand A, Hogerzeil HV, HaaijerRuskamp FM. Intervention research in rational use of drugs: a review [J]. Health Policy Plan, 1999, 14(2):89-102.

1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dicines: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 Fact sheet No.33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Geneva.

15Holloway K , van Dijk L .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 The world medicines situation 2011. WHO/EMP/MIE/ 2011. 2.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16Management Science for Health (2011)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Cambridge.

17邓益暖.基层医院门诊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95-396.

 

   
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