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2 魂牵梦萦ERP
来源: | 作者:pro18aae10 | 发布时间: 2005-11-01 | 5727 次浏览 | 分享到:


刘大中  客座教授

  :针对目前实施ERP成功率偏低的难题,本文重点剖析了:ERP开发商、用户、咨询顾问三方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并涉足从ERPERP的探讨。

关键字:企业资源规划,ERP开发商,用户,咨询顾问

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是以市场和客户要求为导向,实现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1]。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已由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颁发,从2003101日起开始实施,这将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规范信息产业市场,有利于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有利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未来ERP软件有三个发展方向:1、更加集成,走向实时化。软件要将ERPPDMCADEBSCMCRM等集成起来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企业管理模式也向“实时企业”发展,要求ERP软件也必须走向实时。2、在网络大环境下,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企业虚拟化和虚拟制造。新一代的ERP系统应能充分支持IBMWeb sphereBEAWEB logie、微软的.net等虚拟运行环境。为了升级产品,顶级ERP厂商正结合XMLWebjava等技术,以实现更容易的客户化和改善与企业其他部分的集成。3、减少定制,缩短实施周期。定制开发的ERP与商品化ERP存在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是融合了现代先进管理理念而开发的。现在中国的ERP厂商软件产品的实施周期过长,一般需半年到一年。因此在过程的管理上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2]。而采用聚类分析算法,识别过程和实体构件,通过对样本点的选择和样本点关联值的计算,可使业务构件设计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3]

1997年起,我国出现了ERP厂商,七年来用户从无知到有知,从观望到接受,从无从下手到强调需求,越来越理性;厂商的数量也从凤毛麟角到争奇斗艳族群化,产品也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然而在2003年,IT界却出现了“ERP已是明日黄花”的论断,这种ERP过时观点,可能是某些厂商出于商业策略上的考虑,但无论从ERP概念的内涵分析还是国内外企业信息市场而言,ERP市场在企业管理系统中仍居主流。从概念看,资源管理的理念和企业管理目标相吻合;从市场分析,据Gartner在去年6月称,全球ERP市场超过CRMSCM市场的总和,达到50亿美元(不含服务和咨询),国内大、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也确实相当可观[4]ERP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计划和实施企业的人、财、物的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所依靠的是IT技术和手段,以保证其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和统一性。当然,在肯定ERP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我国ERP成功率偏低的不争事实。

一、成功率偏低的原因

“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它生动地说明了我国企业因为应用ERP系统的矛盾心态与尴尬。纵观中国应用软件状况,财务软件应用模型十分成熟,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几乎达到珠联壁合的地步,使得国产财务软件占有率达90%以上,原因:1、存在一个可供财务软件开发商遵循的、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和财务软件评审制度。2、财务软件经历20年的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的发展培育过程。而我国ERP软件的发展尚在探索,企业缺乏管理法规及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加上目前处于急剧的转型期,变化、动荡,需求从静态走向动态,处理从单纯趋于复杂,产品落后于需求,因此ERP在我国目前实施成功率偏低可以理解,问题是如何正视面对,找出克服的办法及应对措施。

二、三方需要反思

A、开发商

1、据悉,目前我国有近1000家软件公司涉足ERP,足见市场的灸手可热。更有业界权威人士疾呼:中国软件产业要想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最大机会在ERP,如果我们在ERP领域不能做出一个国际化公司来,在其他领域就更难。但不少开发商对用户需求没有搞清楚,缺乏个性化服务,有时为占有市场份额,故意夸大本公司产品是什么问题都可解决的“全面解决方案”,提出“滴水不漏”、“大小通吃”的口号,犯了“大而全”的大忌。

2、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而是生硬地让用户去适应自己的产品,盲目更改用户业务流程,即所谓“企业流程再造”。由于ERP是一种流程导向的应用软件,饱含管理理念,这就决定ERP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行业差异,如何克服产品“缺乏弹性”的弱点,使产品与用户达到“柔性”链接,是开发商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调查发现:“对珠三角大多数企业而言,ERP很少买过来直接使用,大都对产品进行了二次开发”。

3、对用户使用水平估计过高,对实施过程的困难、阻力估计不足,对过程把握不力。用户最为重视的是ERP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的适应性,约半数企业认为这一点是他仍选择产品的第一要素,由于ERP在我国发展了一段时间,产品品牌的树立已颇见成效,目前约38.5%的企业认为品牌形象是其首选!(资料来源:CCW Research

B、用户

1、观念要更新。要充分认识到ERP是生存、竞争、发展所必须的,ERP是企业在管理上的革命,是责、权、利的再分配,因为实施ERP后,工作将变得程序化、规范化,透明度很高,铲除了“自留地”,企业信息化首要的是管理问题。用户对ERP、对信息化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成功率。

2、需求要明确。企业不能时尚应景,更不能盲目夸口,企盼神灵。不求全,关键是求好,什么是最好?这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问题被解决了,而并非所有问题都解决掉,这就是最好!我国企业信息化经历多年积累,不少单位已度过了启蒙、普及和单项应用阶段,进入整合应用、系统应用时期,但发展不平衡,各单位要根据实际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

3、产品要选好。基本原则是判断自己的“买点”,而不是轻信开发商的“卖点”,选择产品要以“合适”为度,量力而为。ERP核心是企业,信息技术是工具,使大家在一个庞大的组合中协同中作业,这实质上是对时间、资源的平衡与把握,从而体现出协同的效率。

C、咨询顾问

《规范》中明确对咨询服务的要求:“针对客户的ERP项目能进行客户业务流程优化、项目规划、主导推动、进度监控与阶段报告反馈。在项目进行中进行工作协调,组织分工与专业的编码建议、流程规划、软件运作规划,以保障客户ERP项目顺利上线运行,达到项目目标。”

1、没有IT管理咨询作先导,在缺乏科学分析、诊断和管理的情况下盲目上ERP,最终会劳民伤财、事倍功半甚至以失败告终。售后服务、项目实施、持续服务是咨询顾问公司的神圣职责,是厂商与用户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服务收入必将成为软件厂商(尤其ERP)的主流,附加在产品之上的全方位服务费用会越来越高,在国外,项目的实施及服务费用与软件费用的比例可达15:1,而我国一般为2:1

2、实施咨询顾问过程中,要树立ERP是“过程”的坚定信念。因为ERP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或工程,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在企业内贯彻下去,这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改进的过程。在成功的案例中,联想集团上ERP有如“脱几层皮”的切肤之痛,以便实施“业务流程重组”,而汤姆逊佛山彩色显象管公司的ERP之旅似乎“一帆风顺”,并未碰到多大障碍,这可能它是全新公司,一切从头开始,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3、切实提高咨询顾问的服务水平。“三分软件,七分实施”,对实施ERP的咨询顾问队伍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她)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拥有行业背景,了解企业流程,熟悉业务管理,通晓软件工程,善于表达,乐于沟通,才思敏捷,善解人意,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症结,制定措施,解决问题。目前,国内ERP的实施人员多为信息技术的毕业生,只知怎样把软件装上去,很少及难以考虑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除IT专家外,还应配备经济管理、业务骨干、行业专家,要让咨询顾问服务工作独立于硬、软件成为产品,成为品牌。而监理在ERP实施中非常重要,如果说信息化监理是一棵大树,那么软件监理就是这棵树上结出的一个青涩的果子。信息化监理难,ERP(软件)工程监理更难,因为软件工程看不见、摸不着,效果及质量难以量化;监理工作主要是控制:质量、进度、成本,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协调”。

应该强调:上ERP的企业,最重要的三个要求为:(1)选择与企业发展和需要尽量相适应的ERP产品(2)企业必须具备相当到位的管理基础与技术实力(3)企业一把手在内的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全力配合。

三、从ERPERP

2003年,中国管理软件厂商刮起寻找“ERP替代品”风暴,金蝶、用友、东软金算盘分别推出:EAS(企业应用套件)、RTE(实时管理)、VP(企业管理软件平台)等基于新一代管理系统的新理念。金碟公司甚至放弃对ERP的修正意图,直接宣布ERP终结、ERPⅡ的到来。金碟EAS套件针对大、中型企业,涵盖了ERPDRP(分销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KM(知识管理)、BI(商业智能)、EIP(企业信息门户)等多个应用领域,并符合跨平台及最新的技术要求,为客户提供完整的集成管理软件。ERP其实更适合于发展成一种平台,可以包容其他系统的平台,将财务管理、进销存、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计划等都放进去,这就是ERPⅡ。“它消除了ERP管理模式固化、行业应用局限、系统适用性差等缺点(金蝶公司总裁  徐少春)”。新一代的管理软件具备平台性、集成性、可装可拆、可增可减,解决了“谁听谁”的问题,用户可以让软件随需而变!ERPⅡ引入了“协同商务”概念,这是指企业内部人员、企业的业务伙伴、企业与客户间的电子化业务的交互过程。“其间,企业间的竞争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更对企业与协作伙伴间的信息协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企业管理由面向内部资源管理未来变为面向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传统的以计划为主线的管理方式终将被协同商务所取代”(博科资讯高级付总裁 付勇)。

长江后浪推前浪,事物总是螺旋式向前发展,不断地创新、变化、发展,但对用户而言,“适用才是真”!

 

 

参考文献:

1、刘大中:“ERP系统”《中华通讯总商会专刊》第三期P17;“关于ERP系统”,第六、八期

2、孙家广院士:《中国制造信息化》第七期

3、徐玮等:“企业信息系统业务构件设计研究”《软件学报》V01.14N0.7P1213-1220

4、蒋湘辉:“制造业信息化重在管理优化和产品创新”《每周电脑报》第七卷  34P45


 

   
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