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25 大学在大城市中的布局探讨
来源: | 作者:pro18aae32 | 发布时间: 2005-11-01 | 11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彭子尹  教授级高工

   助理工程师

大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有性质不同的用地功能分区。这是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条件、要求,结合城市的历史、现状、文物、景观、交通,自然的地形、地质、风向、气候等因素来确定的,其中主要有工业用地、仓库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等大区分。大学在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是极受欢迎的重大项目,集中学习、居住的人多,校舍场馆占地大,但所占用地和商业用地一样同属于城市生活居住地范畴,并不像工业用地那样受给排水、大气污染、能源(供电、供热)、运输、生产协作等诸多条件限制;因此大学的选址、布局比较自由,可放置于城市生活区内,也可放到郊区、城市外围,可集中在一起,亦可分散在城市各区甚至外地去,视情况而定。

由于大学的性质、特点、历史现状和建设用地的局限,国家政策及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变化,还有受到当前产业化教育思想的影响,院系调整。合并、新建、改建、扩建、老校舍利用等种种原因,大城市中大学的分布基本有三种形式:

一、校舍集中在一起,有完整校舍、设施、设备的综合性或专业性规模大的独立大学。

二、各自有独立的但规模较小的,或同校分散在城市中的专业学院或分校。

三、集中各大专院校在一起搞大学区或大学城。

上述所举三种形式到底各优缺点如何?本文仅从大城市规划布局的角度、理念、观点出发作一番比较探讨:(不涉及其效益、能量、政策、方针、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除了校舍场地,还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图书资料、科研试验设施等,过于分散的大学布局往往造成有限资源没能充分发挥和利用,从而产生重复建设多,科研经费紧张,图书资料不足却又难于调配,设备陈旧简陋却无力更新、附属人员过多等许多问题。若多校集中一起,的确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能充分安排老师资源,图书资料及各种设备可以互补,或集中管理和使用;纰除以往有的学校资源紧缺,有的学校却又丰富有余弊端。但是,也要看到大学是按容量、按与之成正比的师资、设备培养一定人才的,并非像工厂企业那样产业规模越大,若效益越可成倍增长的,一个完整齐备的独立大学培养人才的效率,未必就是低于集中的大学城区。若把原来完整的独立大学拆一部分出来,集中于他处搞大学城大学区,是否反而造成原来资源的不便利用或分散,有可能出现教师为了授课,而往返新旧校,疲于奔命之类的新问题呢?

(二)大学也是科研的基地,各校集中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共用试验设备资源和交流经验,文化聚合能量大,便于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相对来说分散的规模小的院校则力量单薄,效果要逊色了。但学校又还必须结合各自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不完全象集中了科研机构的科学城;再则由于创新思维,在科研上有更主要的作用,并不是集中力量就能明显地促进研究成果的。一个完整的独立大学,一般也具有完成研究目标的条件,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特色,还有利于保持各校之间的竞争活力与积极性。

(三)大学代表一个城市的风貌,象征着城市的荣誉和地位,反映了城市居民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大学生和教职员工也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与城市生活有密切地联系和接触,城市的社会生活自然也受到大学文化的渗透和熏陶;大学生需要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能总是生活在学校这样单纯“真空”环境中。从这个角度看,分开的独立大学相对于集中的大学城区是较好的方式,因为各校分布在城区各处,与周围的社会环境能较好地融合地一起,使得社会不把高校师生看作特殊分子,更容易融纳这一群体。相对来说集中的大学城区一般离开市区较远,阻隔了城市接触,疏离了普通社会生活,不利于营造社会各阶层和谐融洽的气氛。

(四)大学校园一般是城市中质量较好的建筑群,幽静美丽,适合参观,也是城市中很好的旅游去处;是构成城市景观轮廓的重要因素。大学过于集中于一区远离城区,和城市风景线脱节;过于分散则因为规模过小,又失之平淡。若把规模较大的独立大学设在城市主干道或景观线的端点位置,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结合地形与园林设计,可把各所大学营造成为各具特色的观光点,更好地吸引人们前来观光学习游览。

(五)大学是需要相应的各种公共公用基础设施为其服务的,相对分散的大学院校可以利用城市原来的设施和各种便利,也给所在区域带来可观的繁荣;抛开原来有利条件集中一区新建大学城区,则需要要重新建设相应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像商业服务和医疗卫生都不是一时能完善的,相当一定时间内都不会容易解决好。一般来说全市性的公共文化场所都集中在市中心地带,不太可能置于大学城区,而大学是具有高素质高修养的群体,需要较高档次的文化服务,节假日大量涌入市区势必增加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压力,服务负荷过重。

(六)大学的教职员工也有家庭,这就带来眷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的问题。规模小院校分散在城市各社区中,城市社会可以分散解决大学职工的家属子女问题;若多间院校集中成片成城,那集中起来的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问题就会十分突出,压力巨大。重新建设中小学来解决子女上学、资金、时间、质量上是问题,一所重点学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自己的子女得不不到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会给大学教师们造成困扰的;至于家属就业,完全靠大学城区自身容纳是不现实的,难以对口找工,即使在市区找到工作,离开原来的便利的社会环境,每日远距离奔波往返,弄得筋疲力尽,情绪工效也不会好的。

(七)大学是很好的论坛,是各界学者、名人时常光临的地方,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专题研讨,科学报告、时势讲座、深深吸引着学子们,集中的大学城区,无疑是其优势,给学子们造就了便利聚集的条件;可以互通信息吸引更多人去听讲。但是也要看到学生们年轻气盛,社会经验少,思想不够成熟,容易激动情绪化,一些小问题本来可以轻易解决,却有可影响会造成很大的波动;从这点看来,分散在各自独立的大学相对来说就可局部解决,就比较安定得多。这对于和谐社会,安定团结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八)大学如校舍不足的话,家比较近的学生可选择走读,有的经济条件好,不愿意住集体宿舍,要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不愿在学校就餐要上街吃饭;有的学生经济困难,需要自己在社会上兼职打工,勤工俭学。这些住宿、吃饭、找工等问题,对于分散在市区的院校来说,相对集中人数比较少,面对的社会环境比较大,容易就近吸收解决;反而规模较大又集中的多个院校大学区、大学城,集中此类人多,问题多,社会压力很大,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如果由学校全包下来相对来说建设投资就大了。

综上所述,笔者的观点是:大城市的大学布局过于集中或分散都不甚理想,不如适当集中的相对独立、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或专业大学为佳。就像目前已有的国内外名牌大学那样有特色有声誉,分布在城市中,既培养大量的人才,又给城市增添美丽的风景。这要取决于决策的方针和目标,以上一孔之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大学在大学城市的布局比较             (1)

比较   影响

形式

资源共享

协作

科研

融洽

社会

观光

景点

设施

服务

上学

就业

安定

和谐

利用

城市

多校集中

完整独立

院校分散


   
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