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华楼电梯加装一周年,居民摆宴席贺一贺(居民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云 何伟杰
治理命题
旧楼加装电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鼓励有条件的加装电梯”被写进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
“旧楼加装电梯”上升为全国性的民心工程。在这个民生问题上,广州先行一步。数据显示,广州市符合加装电梯的旧楼约有4万栋,涉及大概240万市民的日常生活。截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一共审批通过增设电梯约3000宗,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众所周知,“协调难”、“审批难”、“维保难”是影响旧楼成功加装电梯的三大难题。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近期,市政协通过“民生实事协商平台”,以“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方式,开启民生实事的三年协商行动,在全国先行一步探索。
“华农模式”
“协调者”角色到位 党员作用充分发挥
在天河区华农茶山小区,总共有36条楼梯,目前已有34栋楼梯报建成功,小区电梯加装率达到了惊人的94.4%,被外界称为“华农模式”。
老楼加装电梯,低层住户的反对,是目前较难跨越的“一道坎”。而华农模式的成功秘诀,是通过“协调者”的调解,让每户都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大家齐心协力。
杜校松自2007年起担任华南农业大学电梯建设工作小组专职副组长。在如何当好“协调者”这一角色上,他有着自己的心得。“茶山小区加建电梯主要经验有两点:一是校领导十分重视,二是业主群众积极参与,各楼梯成立了加建电梯工作小组。”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协调过程中,茶山小区也遇到不少低层住户不愿意出钱的情况,住户党员就楼上楼下做左邻右舍的思想工作,先动员高层住户先把所有的钱都出了,在电梯建好后,让没出钱的住户也可以乘坐电梯。“有一台电梯只有6家户主同意出钱修建,建好后,没出钱的住户也可以坐电梯,不久没有出钱的住户不好意思了,陆续都交了钱。”杜校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