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程师”科普项目于2013年8月立项,2014年7月经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实施,在2014年11月全部工作内容实施完毕,历时一年半左右。
1. 项目的提出
针对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思考能力不够、动手能力较差的情况,如何启发他
们善于思考、热爱科学是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协会在市科协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会员中自身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走进校园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科普活动。与天河中学猎德实验学校合作,为四年级学生开办了“未来工程师”第二课堂,开创了培养青少年立志“科学兴国”的新途径。
2. 活动共分五个阶段开展工作
① 各项工作准备:这次主要以建筑工程为主,所以设计活动内容是制作
建筑模型,主题为《我的家园》,活动形式是4人一组,每班三组,最后组成九组共36名同学参与活动。目标是通过动手动脑动嘴,发挥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及合作精神,模型制作既是游戏又是功课,每人还要写作文,作文写得好的还上台朗诵。
② 召开全年级动员大会: 由协会的几位老工程师为同学们讲解建筑的
历史和知识,原珠江外资设计院的郑庆煌高级工程师图文并茂地讲广州名建筑;区永顺高级工程师解释广州塔的柱子到底是弯的还是直的;还放映了当时广州塔施工情况;肖慈芳高级工程师介绍什么是建筑设计,工程师要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工程师;还进行有奖问答,同学们兴奋不已!协会会长朱光文作动员,向同学们介绍《我的家园》模型制作意义、要求。最后进行报名。
③ 集中分好小组的同学分发由协会事先准备的模型制作材料、讲解制作
方法及注意事项、交代制作要求和完成时间,现场回答疑问。
④ 组织参观建筑实体:重点参观广州塔,现场进行讲解,许多同学包括
老师都说虽然之前来过广州塔,但原来还是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听老工程师们介绍后受益非浅。
⑤ 组织进行“我的家园”建筑模型创作比赛活动。
3.活动的意义和达到的效果
① 通过对未来工程师的演讲,使学生对建筑工程师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
从而培养兴趣,为成为未来建筑工程师而努力。
② 通过重点参观广州塔和花城广场中的省博物馆、市图书馆、
广州大剧院、东西塔等代表新广州的建筑物,认识广州建筑工程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城市建设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成为未来工程师理想的积极性。
③ 通过参加“我的家园”建筑模型创作比赛活动, 使学生们亲手设计和
制作自己理想的家居,以四人为一组的方式合作,提升了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
④评奖和颁奖:活动结束时,对同学们制作的建筑模型进行了评奖。所设奖项均为平等,较好的为创意奖、创新奖、明星奖、绿色环保奖、其他均为优秀奖。同学们还上台分享了这次参加活动的感受,表示很高兴参加这个“未来工程师”活动,以后要当一名工程师!我们给同学们每人都发了奖状、广州建筑明信片、建筑拼图,手捧奖品的孩子们高兴得在仪式结束后迫不及待地跟其他没参加活动的同学分享兴奋的心情和展示奖品!
4.对开展学术交流项目的心得体会、思考和建议
我协会积极响应“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千师万苗工程”的号召,充分发挥我会高级工程师多,涵盖的专业多的特长。而广州市天河中学猎德实验学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生源近60%来源于外地的借读生,其父母大多数是进城务工人员,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参与科普的兴趣及培养动手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未来工程师”活动,协力培养科技新幼苗,携手造就未来工程师,不仅让孩子了解学习自然科学,还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看待困难,解决困难,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基本功。使青少年学会思考,培养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成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热情。
2014年共四次与天河中学猎德实验学校合作,向该校四年级学生进行《未来工程师》科普宣传,内容包括知识讲座、指导学生搭建建筑模型、参观建筑实体、有奖问答。此次活动在内容和宣传方式上比较创新,深受学校和学生的好评。学校给协会的感谢信评价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本活动也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该活动对孩子的学习指引了方向,点燃了他们的科技梦想”。不少学生参加活动后所写的作文表示:长大后也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
本活动深受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好评,希望以此为开头,一步步办下去,必有丰硕成果。
建议上级领导单位关心青少年的培养,把这活动一年年地办下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