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广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网站! 
  
   
   
2 改善广州排涝、排污设施刍议
来源: | 作者:gzslx8 | 发布时间: 2013-12-01 | 5830 次浏览 | 分享到:


                      冯海涛  教授级高工

1.      前人的努力

1.1排涝

解放初政府即大兴水利、建水库、堤围、水闸以防洪排涝为主,随后朱光市长又拼弃苏联专家的“三年规划、五年建成”的建议,发动全市人民开挖三大人工湖、整治全市下水道,将原来石板内街渠改为暗渠,将市区内臭水沟(玉带濠、西濠、荔湾涌)改为暗方渠,以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苏联专家五年建成的计划。

1.1.1东濠涌

在上游未建全液池(后改名麓湖)水库前,每遇山洪暴雨由淘金坑以下农田均一片汪洋,自全液池建成并整治东濠涌后,水库对东濠涌不但起滞洪作用,还定期放水冲刷污物。

1.1.2百子涌

百子涌出口在东山新河浦涌内,新河浦涌东与珠岛东湖相通,西出东濠涌下游。未整治前,每逢暴雨中山路在执信南路口一带尽成泽国,改建百子涌暗渠及兴建百子涌出新河浦涌水闸后,基本消除水患。后新河浦两岸又建成截污渠且管理较严故效果良好。

1.1.3司马涌

司马涌上游集水面积沿白云山西侧北上直至原白云机场,下游接沃口涌西出珠江增埗河。未整治前每逢暴雨,在陆军医院门前一带水淹马路无法通行。……

司马涌中游充分利用流花湖作为调洪之用,在湖前后设闸,雨季汛期湖水降低用以调洪,当潮位再行排放,下游沃口涌出口亦建防潮排涝小闸,按潮位及内涝水位进行调控。

1.1.4荔湾涌

荔湾涌上游分上下西关涌两支位于西关城区内,由于内街地势低于常潮位,每遇高潮或暴雨,内街水浸乃家常便饭,故有“落雨大,水浸街”之民谣。后来经过下水道治理,升高街面,改石板渠为暗渠,将较低民宅地台填高,改臭水沟为箱渠,同时利用原有水塘、低地建设了荔湾湖作调洪之用,在荔湾涌出口增建防潮排涝水闸,自此,西关“水浸街”基本不再出现。

1 .1.5 西濠涌

集水面积不大,北起东风西路至人民路与一德路交界处已改建为暗渠,由人民南路中直出西濠口一段在民国初年开路时已建成6米宽大型拱式暗渠,但渠底无铺砌,全为污泥,早期农民小艇进内挖污泥作肥料用,双艇对行绰绰有余。修建截污工程即在涌设防潮溢流闸,截污干渠即从此起向东直达猎德污水厂,……

12排污

广州是老城,雨污没分流,在东濠涌及新河浦涌曾建局部截污工程,当时只着眼于改善局部环境,未有污水处理建设。

第一座污水处理厂选址在大坦沙,原意将污水影响北郊农田种植和养鱼之用,故将沃口涌及荔湾涌的污水均集中抽升过珠江大桥引向大坦沙。待认识到污水不宜养殖时,已成事实。本来城市污水厂应尽向下游靠近出海更佳。但第二污水厂仍选址在猎德,……

现从西濠口起沿珠江堤岸己建成大型截污干渠(3〞、46〞宽箱渠)直达猎德污水厂。

2、存在问题及改善方法

2.1由于行政机构变化、管理分散,三大人工湖及麓湖水库原有统一管理的调洪冲冼功能早已缺失。故出现东濠水浸、西关水浸等现象,应及早恢复原有水库及人工湖的调洪冲冼功能和统一管控的制度。并可根据目前需要予以改造,提高其滞洪容量及冲洗的功能。

2.2 东濠涌、荔湾涌目前水污染未能彻底解决,主要原因是截污未彻底,岸上抛弃污物管理不严,换水冲洗不够。换水冲洗可利用水库、人工湖及潮水,有条件可利用自行放排进行冲洗,或可使用轴流泵抽升通过管道由上游向下游排放冲洗,“流水不腐”是最有效的自然方法,适当配置曝气装置,既可造水景又可改善水质。

2.3广州依山傍水又是三江下游,既有山洪暴雨,又临高潮洪汛,城区地势又平缓而低,常处洪汛和高潮的威胁。故有关防洪排涝的设计规划,应从全洪域综合考虑,发挥有利因素,才是科学而合乎实际的方法。

2.4现有截污干渠设计流量是按用水量的二倍计算,而且大部分是按非压力流计算,故有较大富裕。排雨管道基本是采用非压力流计算,由于城区地势平缓,出口又处潮位影响,渠底坡道较平,当管顶水力坡度比渠底坡度更平缓时,则管道排泄能力比设计的更低,以致路面水浸。

路面水浸时,如进水井、检查井排水有明显漩涡进水时说明渠道是畅通,只是进水口不足所致;如发现水浸一片,进水井及检查井均无明显进水漩涡现象,可能渠道堵塞或潮位较高顶托严重。

为解决局部暴雨水浸的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

在渠道出口设防潮闸,防高潮顶托,暴雨时将渠内雨水排入调节池或排出防潮闸外,保证管道排出畅通,尽管管径较小,但此时属压力流,其宣泄能力比自流大得多,当水头差达0.46m时,其流速可达3m/s,比设计的自流大2倍多,这就是现有设施可利用的潜力。

其次必须增加进水口,保证能及时使路面雨水排入管道中。

 

 

    
   
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