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的 "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 (以下简称治水工程),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州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广州市"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科技论坛的参加者,认为:治水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作为市民的一分子,作为科技工作者,在本次科技论坛上经过认真、充分的讨论,提出以下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 广州市的“治水工程”,作为市民期待已久的民生工程和迎接亚运的重要治理项目,采取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的方式,是完全必要的,相信本次攻坚战一定会取得重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治水工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可能 “毕其功于一役”。建议在本次“攻坚战”以后必须总结经验,巩固成果,进入常态化的治理阶段,把治水工程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从源头截污要坚持常态化,不允许河涌两岸设立重污染企业、河涌上游各种渡假山庄、农庄、餐饮美食城、电子配件拆卸、汽车配件经营以及印染洗水企业和大排挡要限批,避免再巧立名目死灰复燃。
二、“治水工程”必须始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现。本论坛提出必须从源头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 提出了河涌整治的目标,认为截污和换水是河涌整治的关键; 提出充分利用河涌上的水闸和排涝泵站等设施联合调度,加快水环境的治理以及其他一些措施,可进行试验研究、实践和不断改进。建议科学地制定广州河涌整治要达到的标准。然后对整治的河涌逐条进行验收,保证每条河涌都能达标。由于水质的改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建议第一阶段实现河涌水质根本好转,即不黑不臭,达到国家地表水四类标准;第二阶段实现水变清,争取达到三类水的标准。
三、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治水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治水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在调查研究和总结以往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治水规划或"十二五"治水规划。以市水务局为主,环保、市政等有关部门参加,动员全市的科技力量和发动市民建言献策,制定一个切合实际、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指导今后的治水工作。把这次治水“攻坚战”的成果巩固好,发展好。
四、为了巩围和发展治水成果,发挥河涌的效益,建议在这次“攻坚战”之后,要大力加强管理。一方面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水务、环保等方面的执法力度,继续坚持铁腕治污,各级干部的年度考核与河涌、环保"问责"结合起来。同时发动群众,人人关心支持河涌的维护、管理,建立爱河护涌的民间公约。各种传媒,特别是电视要加强公益广告等的宣传教育。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到大学的社会实践课,都要增加保护河涌、保护环境的教育。总的来说,就是要建立专业队伍、执法队伍,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在"治水"过程中 要加强科学试验研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组织市内的水务、环保、市政、园林等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治水实践和新的规划,分工进行专题试验研究。如不同类型的河涌水环境修复的试验研究,不同的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分类处理综合利用的试验研究,污水处理的节能和新技术应用等等,加快取得科研成果,应用于新时期的"治水工程"。
六、对清淤、堤岸及净化水质的建议:未截污河涌,清淤效果差,水下清淤会扰动污泥污染下游;清挖深度和数量也不好界定,应在河涌水闸泵站建成并截污后才进行清淤。建议提岸试用涌底及两侧不清或少清淤,上面进行复盖和衬砌,调整好涌底比降; 截污后一定要实现水体置换和水体流动;并争取用化学固化、生物治污等新技术,尽可能不清或少清污泥。在这方面韩国首尔清溪川的经验可供借鉴;在截污和引进清水的前提下,在河涌底和两岸进行衬砌,建设各种水景观,使昔日的臭河涌变成休闲旅游中心。
七、根据广州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及河涌受潮汐影响的特点,无论防洪排涝、清理污泥、水体置换以及保持水位、营造水景观、改善水环境,都要借助水闸和泵站控制才能做到。为此建议广州河涌普遍加快建设或改造河涌出口水闸和排灌两用泵站,并争取实现群闸群站联合谓度和智能化管理,以解除洪涝威协和加快水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