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6)
广州市中心区是“水浸街” 重灾区,治理了几十年尚未解决好,引起多方关注。本论坛对水浸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一、 水浸街的原因:
总体来看,广州市的水浸街不是流域性和区域性的问题,而是局部的问题,是局部的排水能力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1、街道排水不顺畅是水浸街的第一成因:(1)街道排水格栅数量少、间距大,暴雨时排水不及时,排水格栅被堵塞一个即影响一片;(2)排水分区界线不清,地面积水向邻近低洼地方“入侵”, 超过该处管网的排水能力而受涝。
2、部分立交桥脚及街道地面标高低,积水不能自排,但没有强排设施,或强排设施能力不足;有的河涌过水断面被缩窄,而城市化后地面硬化率增加,地面迳流增加,加上洪、潮水顶托,使涝水自排条件更差,因此水浸街就难以避免了。
3、排水设施方面的问题,除以上所述外,还有:(1)部分老城区排水管网设施标准偏低、工程老化破损;(2)实行雨污分流的新城区,存在雨、污管道错接、漏接、搭接、混接等问题;(3)部分管道过水能力不足;(4)部分地下仃车场设计不当:平坡式入车,一旦积水超过地沿石便会直入地下仃车场;(5)部分河涌还没有建挡潮闸和排涝泵站。
4、管理方面的问题:(1)因施工使排水管网堵塞;(2)清疏工未及时清疏使排水格栅、管网及检查井堵塞。
二、解决水浸街问题的建议:
1、改造街道集水沟和集水格栅:(1)集水沟和集水格栅在街道两侧靠人行道处通长设置;(2)集水沟和集水格栅(包括沙井盖)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预制件,集水沟可用钢筋混凝土U形槽,集水格栅可用有许多条形孔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这种预制件容易制造、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还可以防盗。暴雨频繁的台湾省台中、台北市就是用这种做法解决了水浸街问题,值得参考。建议我市试点采用,若成功即推广;在推广之前先增加街道的集水格栅数量。
2、适当提高市区排涝标准和雨水管排洪标准:以往市区排涝标准按照省水利厅规定,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一天排干,广州特大城市各种资源高度集中,排涝标准要适当提高。根据部分地区实践经验,建议主城区采用20年一遇12小时暴雨12小时排干的标准(比原标准提高约1.8倍)。以往雨水管排洪标准采用1年一遇1小时暴雨1小时排干(简称a1),实践结果,这个标准不低(相当于1小时50mm的暴雨);建议一般城区采用a1标准,特别重要区域采用2年一遇1小时暴雨1小时排干(a2)的标准。
3、建议一般排水顺序为:街道集水沟——排水支(分)管——排水总沟——珠江(或河涌),分别采用混凝土U形槽、埋管和方园形隧洞。使排水支(分)管的过水能力大于或等于所有街道集水沟来水之和,排水总沟的过水能力大于或等于所有支(分)排水管来水之和。据此进行排水分区,清查所有街道集水沟、排水支(分)管和排水总沟:哪里发生水浸街,就先清查哪里的管网。查出有问题的就进行整改,最好结合旧城区改造、结合河涌整治、结合雨污分流工程,一起改造排水管网。
4、在地势低洼的立交桥脚和主要的水浸“黑点”加建排水泵站。建议采用占用空间小、高效的泵型,装机规模不应太大;同时预埋好排水出水管,在遇到特大暴雨时用移动泵机来解决,以减小固定泵站的装机容量。
5、设置移动泵机站。现在有一种新型的移动泵机,将轴流泵、柴油机、管道和其他设备放在一辆汽车上,移动方便快捷、开机容易、效率高,可随时开赴需要抽水的地方,快速进行抽水排涝。建议一个区设一至几个站,一个站设一至几台机;除了排涝,还可用于抗旱、消防、改善水环境等。东莞市已经使用了一批这样的移动泵机。
6、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管理:
(1)排水格栅量大面广,管理的专业性不强,建议把管理任务交给广大的环卫工人,给他们增加一些报酬,同时建立检查和奖罚制度;把排水管、排水总沟和沙井的管理任务交给专业工人,也要建立检查和奖罚制度。
(2)加强对水闸和排涝泵站的管理。学习上海市的经验,对水闸和排涝泵站实行“群闸群泵联控”; 建议对水闸和排涝泵站进行综合利用,即除了防洪排涝以外,还用于河涌治污和改善水环境等。
7、经我们核算,市区现有排水管和排水沟渠,大部分过水能力足够,排水管和沟渠本身也有一定的调蓄能力,因此除了问题管网之外,不宜大规模增加和改造排水管网,更不能片面追求管网复盖率,否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由街道集水沟到排水支(分)管、由排水支(分)管到排水总沟连接的快速畅通。
8、地面标高太低的城区,有条件时进行加高,以长远解决排涝问题。
9、充分利用市区的河流、河涌、湖泊、湿地等截留和滞留雨洪,必要时还可利用草地、运动场等滞留雨洪,以减轻水浸街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