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大 教授级高工
广州是一个因水而成、因水而兴、因水而盛、以水为荣的城市,境内水系密布,河叉纵横如棱、水网如织。仅中心城区大的河涌就有231条,总长913公里。河涌(流)可说是一个城市的水脉和血脉,水脉相通,血脉鲜活,区域环境才是宜人宜居的象征。去年底,市长张广宁在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上针对广州治水问题发表讲话:"现在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我绝不会后退,我只有带着你们往前冲,接着市水务局局长张虎说:“这次治水的目标是跳起来可以摸得着的目标”。“压力大、时间短、任务艰巨”。由此可见,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对于治水治污下了信心和决心。也不难看到,经过十年对河涌污水的艰苦整治,珠江广州河段部份水质的好转是有目共睹。河涌两岸的绿化景观带等生态,也初步显示出水乡城市的滨水景观优势,逐步迈向“青山绿水、蓝天碧水”的城乡水生态,彰显出岭南特色的水文化的首善之区。
以科学治理思路为主导,为治水把脉献策
以科学治理思路为主导,这一点是治水先进理念的关键;首先必须讲科学,用科学,以科学治水,请专家们给河涌整治工作把脉献策,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治水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治水效率;将治水治污放在首位,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排水管网及污水泵站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其次,加快引水补水工程建设,用珠江的“大水”调冲市区的“小水”,提升河涌的自净能力。推进河涌综合整治,重点以截污为主,同时通过水体治理与堤岸建设、景观创建、河道清淤等措施,提升水自我生态自然保护能力;同时,避免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流于形式,走过场等等。再则应以市民群众利益为重,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厉行节省为原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说话。说到花钱这一敏感问题,近年来,在街头巷尾市民群众都议论纷纷,市民关心的是:市政府已决定投入如此巨大资金额 (386亿元),如何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切实用好每一分钱;如何确保这些资金用到实处,用出实效? 如何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问题,我们坚信治水思路明确了,定能“ 以截污为主,调水补水为辅,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城乡统筹 (含城中村),全市治污,实现中心城区全面截污,乡镇污水逐步得到治理”的水环境整治目标和科学思路,杜绝产生新的污染源。为此,我们认为:污水处理的思路是这样 — 首先控制和杜绝污染源 (含生活污水排放),截污一定要截得干净,截污管线决不能让其空设,发挥应有作用,截污这一举措占了整个河涌综合治理的70%以上比重。
加快治污步伐,应从我做起
自1997年~ 2007年以来,全市在河涌治理上总共投入仅17.4亿元(不含征地拆迁费用在内);已整治河涌69条(段),河道总长121公里。市中心城区己建成投产污水处理系统4个 (大坦沙、猎德、西朗、沥滘等污水处理厂),试运行4个,在建1个,建成污水提升泵站36座,铺设污水干管763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为159万吨/日。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完成堤岸整治约200公里,建成近60条河涌绿化景观带。且这些工程皆分布在城区中心区域(除白云区石井河以外)。下面以石井河为例: 事前我们曾组织过一个调查队,称为“追黑龙小分队”,对石井河沿线的污水污染状况作零距离、全景式实地调查考察,一窥珠江“黑龙”的端倪,探个究竟,可以说石井河是广州河涌的缩影,也是广州河涌治理的一面镜子,通过“解剖”石井河能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为广州治污方案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为什么石井河是最黑最臭呢? 因为河涌污染源多而集中,其污染源多达2400个,其中工厂星罗棋布,污染源达1400个,民用1000多个。所以,石井河一直带着 “重度污染” 和 “严重污染” 的帽子,被称为广州最黑最臭的河涌;近期市水务局已把整治石井河流域列入广州水系重点整治范围。从一条石井河足以说明广州治水任务的艰巨复杂。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曾经一度掀起治水热潮,但当时 “雷声大,雨点小”,监管机构责任不够明确,权限上存在一些局限性,只抓 “三废” 治理,控制污水排放量,控制COD、BOD等指标,致使河涌水质始终得不到明显好转,河涌的水由 “清变浊” 的经历,背景如出一辙,历历在目。从那时开始,也就是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工业化变农村为工业开发区,城市化带来人口大爆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双管齐下,从此广州部份河涌的水则由清变黑变臭,犹如海珠区的康乐、怡乐、龙潭等自然村,如村得名,曾经是花果满村,岸绿成荫,水波濯锦、鱼虾满涌的宜居胜地。如今这些村庄己是徒有虚名,河涌黑臭不堪。由此可见,生活污水越来越成为环境污染的大户。据统计,目前就石井河排污量而言,工业污水5000吨/日,生活污水竟达20万吨/日,且是工业污水的40倍,而这些污水目前仍直接排入珠江河涌,这就不能动辄把河涌污染全部归咎于工业污染了;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居住生活在河涌边的人或每一个市民都是一个小小的污染源,因此,生活污水治理应从我每个人做起。除此之外,我们应明确治水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工程项目的系统规划、项目审批、资金落实到位、技术把关、征地拆迁和污染源的控制。关于征地拆迁问题,也是治水工程关键之处,做到每个市民积极配合,决不能拉治水工程后腿,消灭顽固的“钉子户”。要慎防某些人损公利私,搞小动作,拉关系,抢建、抡种,瞒报虚报等不良行为。这里我们须提醒,在治水项目审批和系统规划方面更要做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从区域、流域的角度,综合考虑防洪、排涝、水体环境改善问题,逐步解决防洪与排涝、上游与下游、堤防与河涌清疏、雨污分流与水环境保护,两岸绿化与建设用地等关系,把水系治理规划纳入政府的城市总体规划,而不是单一职能部门的行业规划。过去广州的不少河涌在治理上走了一些弯路,那是因为对治理思路不够明确,热衷于搞景
观治理,搞“政绩工程”。钱花了不少,工程也完成了,却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河涌还是那么黑臭。且说海珠区某河段当时就是这样草率收场的,也许是为了加固河堤,竟往宽度10多米河涌两边直接填投大量石片(块),不仅将河涌搁浅见底,又破坏了原貌和生态,市民异口同声地说不理解,钱花了,又起何等实效呢? 现在那段河涌尽收眼底,在阳光照射下,河里的“黑波”粼粼,两岸石壁表面蒙上一层冲不去臭污渍,站在石桥板上,微风吹来,臭气攻鼻,让人恶心作呕,移步河岸约几十米开外亦闻到臭味,狗猫成群,屎尿遍地,把好端端景观绿化带糟蹋成何等地步,象这样又脏又黑又臭的河涌,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我们只能望臭兴叹,期待着2010年6月底的到来!
从2009年1月起至2010年6月底,治水时间按倒计时不足500天了,在这么短短的几百天里要花去386亿元的惊人巨额资金,则是一天几乎花去一亿元用来治水治污。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今年曾讲过:广州治水资金已经到位了,几百亿元巨额是举全市之力下大决心把广州的水体系统治好,一天当五天用。现在距2010年6月底仅有一年时间,广州治水己进入攻难克坚的关键时刻,作为广州市每一个市民,应迅速行动起来,群策群力,为广州治水大工程,添砖加瓦,贡献出一份力量,治好珠江水,重现清流汩汩,为把广州市建首善之区,迎亚运盛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