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念慈 教授级高工
一、 前言
目前,广州市区面积已达726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701万;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的日排污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日(其中工业污水1440万立方米/日,生活污水560万立方米/日)。工业污水排放由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治理率已达82%,已建污水处理厂13座,处理量约495.20万立方米/日,但仍有100.80万立方米/日未得到有效处理,所以不少地区还存有臭污水涌,严重影响群众生活。
广州现污水处理采取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污或河水冲洗稀释等方式;许多臭河涌排污根本没有解决好,最后大部分污水排入珠江河,导致污染河涌相当严重。上世纪70年代,广州许多河涌还有鱼游来游去,水质清沏;但现在办了不少有污染的工矿企业,导致大量污物排向下游,最后流入珠江,造成污染严重。市政府计划在亚运会前要求各区下决心治污排污整治臭涌,投放400亿元办好治理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广州目前水的环境。要求:一、在上游有污染的工厂要搬迁,从源头上整治好;二、增设污水处理厂;三、对生活污水的排放,采取征收排污费等系列措施;四、加强环境污染检测工作等。
为了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亚运会前治好臭河涌,现结合广州市的情况提出如下意见供参考。
二、广州市河涌治理方法的探讨
1、河涌黑、臭、污的原因
河涌黑、臭、污染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排入河涌的各种污染物的总量远远超过了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水体严重缺氧,引致水体发黑变臭。
工业污水由环境保护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应从水源头搬迁污染的工厂,不许或分段截污,以防污水向下流,严加检查控制,用强制处理排污分段管理好。而生活污水的排放,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是难控制和管理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目前排污道是“单管”,清、污混排的。
2、治污方法
据了解,目前我市治污方法采取了“清淤”、“截污”、“以清冲污”及“生物处理”较多。
① “清淤”。 就是把发生臭河涌的沉积物(底泥)用人工清掉,把泥转移到其他地方处理。但严格说:这种方法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转移,使原来的河涌载体暂时得到改善,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② “以清冲污” 。就是对黑臭河涌采用引入清水,将原来黑臭涌的污染物冲走,使河涌恢复清洁。这种方法的实质是“稀排污”,虽然对黑臭涌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但污染并设有被根除掉,而是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同样是“转移污染”,而且投资巨大,工期很长,达不到“快治”的目的。
③ 建污水处理厂。这种方法是个可行的好办法,如荔湾区桥中的污水处理厂就是好的一例。但建污水处理厂,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截污管网的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选址、经济投资、建设工程较长等。均无法解决“快治”的需要。
还有我市是使用单管制排污(即清、污混排),加上大自然环境的影响(雨季和旱季),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变化幅度很大。
笔者认为解决目前"快治"的要求,可以采用“就地治理”的办法,可以完全满足“快治”的要求。
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向黑臭河涌适当投入人工“活细菌”和一些辅助措施。即采用投入生物活菌剂“EM”,利用有益的细菌吞噬污染物质,可使臭河涌恢复其自净能力,消除污染,以达到治理好的目的。以后只需要定期向河段投放生物活菌剂“EM”,便可维持河涌的自净能力了。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漫长的基建投资(不用建设截污管网,不建污水处理厂,不建蓄水湖,不用花费安装水管等),不会破坏河涌两岸原有景观的绿化带环境;投资远比建污水处理厂低、见效快、质量好 (附生物活菌剂“EM”简介) 。
3、 整治臭涌建言
① 应以人为本,采用科学发展观去解决问题。主要采取领导 —
专家 — 群众三结合做好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治污方案。各区(县、市)成立治理臭涌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区长、主管局长和治污站群众齐抓共管;
② 因地制宜,先把当地要治理臭涌面积和基本情况调查清楚,再写成治理方案;
③ 组织定期检查评比,推动治污进展;
④ 抓两头带中间,重点抓治污样板,以点指导全面;
制定治理臭涌方案时,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严防不切实际。
[附]“EM”生物活菌剂简介
“EM”生物活菌剂是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产品源于日本等90多个国家与地区。“EM”生物技术,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用高科技手段,博秉众家之长的最新研究成果,己广泛推广应用。
生物活菌剂主要成份是光合菌、乳酸菌、醋酸杆菌、放线菌等 80余种有益微生物活菌。其作用机理是利用多种有益微生物群体活力,将土壤中植物不能充分利用的有机物质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同时抑制和清除腐败物生物和其他病原菌对植物危害,为植物正常生长制作良好微生态环境。
“EM”可应用在植物、动物、水产农作物促生长上,应用范围很广泛。他无毒、无害、无副作用,不污染环境。放入河涌还可以吸取腐败物质,促进有益细菌 (好气性菌)生长,抑制厌气性细菌繁殖,是生态农业理想用品,现已在农业中普遍应用。
向臭涌投放“EM”生物活菌剂和一些辅助措施结合与利用有益细菌吞噬污染物质,可使臭河涌瞬息恢复自净能力,以后则定期向河涌投入这种生物活菌剂,就能达到生物治理目的。治理投资约200-300万元/公里。运行费约0·35-0·4元/吨水。在荔湾区环保单位早已进行试验成功,是快、好治臭河涌的方法之一。具体操作是人工加曝气增氧,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底泥的生物修复和设置生物巢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控制和消除河涌的外源和内源污染,恢复河涌正常生态环境,达到治臭涌的目的,是维持河涌自净能力的好办法,值得结合实际推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第46页)
导致水的流量减少,影响了河道的自然清洁和河水的自净,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现在不但要切实认真地做好大小河涌的清污疏通工作,还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清污后各河涌的深度,尽量顺应水流的自然流向,使之能正常流动,形成一个较好的水循环环境。
(三)关于建水闸
在这次 河涌整治计划中,还有一项是斥资兴建为数不少的水 闸,用以蓄水来冲洗河道,先不说用水将腐臭污泥冲走,是将污染物分散转移,为祸四邻,只是一个治标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以后河涌整治工程完成后,正常情况下,并不需要这样来冲洗河道的;那时候,这些水闸是拆呢,还是用作景观?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会破坏水的正常流动。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冲走河床里的污物浮泥,起到疏通河道的作用;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不断补充进来,用以填补因供应水中生物和氧化水中杂质所消耗掉的氧,使河水的自净得以继续,“流水不腐”便是这个道理,如果水流被一座座的水闸阻断,会不会形成新的“腐”呢? 曾有资料报导,近年来很多地方河里的“水浮莲”疯长,固然和水的富营养化有关,而众多水闸的“阻水”也是原因之一 (其实“阻水”也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我们应心存敬畏,而不应肆意破坏,在这方面,我们人类的教训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