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发现了多种各类辽金物证,对此进行了多方位研究,无意间看到了关于辽金方面鲜为人知、但是非常辉煌的一面。我们深深受到震动,并感到过去对辽金认识的肤浅,也有感于社会对辽金(契丹族与女真族)依旧停留在过去小说戏曲的宣传认识,进而萌发了将研究成果公开发布的想法。数年前,中山大学出版社领导得知我们的研究情况后,一直在关注进展状况。这次就是应中山大学出版社之约,来编篡一套《重识辽金》丛书。这不仅仅是将我们的研究成果集结,而是通过这套丛书,让人们重新认识辽金,同时更清晰地认识到:辉煌的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经过数千年来的不断吸收融合而形成的。
感到荣幸的是,我们得知这套丛书,出版社会申报国家,争取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无论这次申报成功与否,我们都会继续努力将研究进行下去,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目前这套丛书正在紧张有序的编写中,预计在2~3年内完成并印刷出版。在这里,先将这套丛书的基本情况做一个梗概介绍。
一、《重识辽金》丛书简介
公元907年,中国北方诞生了个由契丹人为统治者的“辽”帝国。历时210年,出现过9位帝王。契丹王国强盛之时它能够灭掉一个幅员辽阔、相当富有的渤海国;并且让当年全世界最高GDP的宋国向他割地、赠款;西夏、高丽、南唐等国都要向他朝贡,它还征服了奚(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鞑靼、回鹘等国,耶律德光时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后来,辽被金(历119年,十位君主)取代,直至元统一中国,辽金朝合计长达共约330年比唐(289年)、北南宋(300年)都要长。
辽国全盛时,其疆域:东北至今大兴安岭以北、日本海黑龙江口,鞑靼海峡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面积曾达450万平方千米,相当今天半个欧洲!当年,哥伦布原本想要去的目标地点是“契丹”。14世纪,罗马教廷也曾派人来证实那个富庶的“契丹”与中国的关系。至今,俄语的“中国”一词发音,便是“契丹”! 足见它们的影响力之大。
已知遗存的辽金建筑、金银器、瓷器,制作水平之高,世人称赞不已;佛教巨集“契丹藏”更是令人侧目,它不仅反映的是雄厚的佛教文化基础,还有卓越的印刷出版组织实力。虽然人们都知道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建了契丹文,然其时“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至元法宝堪同总录卷十),历史上的阴差阳错,以前人们只是见到些契丹文碑刻,对它的认识,世人还非常浅薄。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肖与干支相对应,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他们的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就可能没有几个人清楚了。据学者的研究,干支纪年法是汉族的发明,生肖纪年法大概是匈奴族的创造(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四),而将生肖对应十二支,则可能是契丹人。契丹人以五色双用对十干,而以生肖应十二支,这样,60年循环一周,正好与干支法相当。(巴图《契丹文纪年问题讨论》)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契丹用语残留在现代北方语系中,也都佐证了契丹文化已经融合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了。
我们难以想象,在善学习、富有、强大的政权下,经济实力雄厚,难道会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化吗?过去没有发现并不等于不存在。随着考古发掘与民间的各种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出“辽金”在众多方面的辉煌。
延绵时间三百多年的辽金,创造了灿烂而丰富的文化,其风俗时尚一直影响后代,于今仍有痕迹可见。但是由于主流史学观的影响,世人对辽金缺乏必要的重视。
宋兆麟先生(注1)在他的《古代器物溯源》一书《序》中提出了“半月形文化带”与“草原丝绸之路”概念。这为我们认识辽金提供了一个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并收集到相当数量的多种中古时期文献。通过它们让我们重新认识辽金,同时更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文化的多彩与辉煌。
自然界里各物种都是经过数百万年以上形成的,都有自己的价值,绝不能在我们的眼前就这样消亡,历史文化也是同样。
尽可能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方式,让子孙后代保持、继承下去,这就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注1:宋兆麟,辽宁辽阳人氏;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民族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古代造像专家。
长期从事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侧重史前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
出版各类著作60余部。
二、《重识辽金》丛书(第一集)组成
《重识辽金》丛书(第一集)由8册专著组成:
(一)《钱币上的契丹字释读300》
本书是从所收集的数万枚辽金钱币中挑选出300枚契丹文钱币,全部加以释读注汉文,并将契丹文采用电子输入排版。
首次将所收录的契丹文钱币制作检索表,可按照汉文检索契丹文,也可按照契丹文检索汉意,方便查阅使用。
还收录有多篇契丹钱币考据文章,如记载了著名历史事件的“断腕钱”、教你如何去释读《契丹文“天朝万顺”背阴刻“天地契丹万行永世”钱》、《契丹“大丹重宝”背阴刻契丹文“宸令宜速”信令钱》等等。
首次公布完整的辽朝年号汉/契丹双语对照表,为释读钱币与释读契丹文书提供了便利。
书中还刊录有介绍契丹文字以及契丹书法的普及性文章,以及汉/契丹双语常用数字、天干地支对照表。因此该书既可以作为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契丹文研究的入门工具书,更是契丹文化的普及读物。供不同层次的读者使用。
(二)《千字文》契丹文/汉文对译初步》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蒙学作品 “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也被简称为“三、百、千”,热传于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这三篇文章各有特色,但成书最早的当属“千字文”,而且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
契丹文是尚未全面释读的古文字,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与八思巴文都是宋元时期曾在中国大地上使用过的文字,都给中华文化增添绚丽光彩。契丹小字的解读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释读契丹文会为我们更全面了解辽金历史起重要作用。
在掌握释读出契丹小字3000个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将《千字文》以契丹文对译,这是契丹文释读工作的一大突破与成果。全国乃至世界首创。
首次将契丹文《千字文》以电子版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书中介绍了《千字文》成书历史背景;编著者周兴嗣;“六朝骈文”相关知识;《千字文》的相关知识;还介绍了历史名家抄录的《千字文》书法;通过一本书带来丰富的相关知识。
可供契丹文字学研究者使用,可供传统教育者使用,更可成为辽金历史科普读物。
上述(一)(二)两册是对契丹文字释读的专著,也是最为艰难的研究领域。
(三)《煌煌辽建筑》
从辽金“五京”展开讲述“五京制”的沿革,通过60余个古代建筑实例来介绍从唐到辽金的发展,并且对后朝建筑的影响。这些建筑实例展现辽金时期的辉煌建筑技术与艺术,建筑艺术也是辽金艺术体系、宗教体系、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对辽金建筑的研究多限于个体的研究,本文跳出单纯的建筑技术,而是从多方面来理解辽金建筑,尤其多从宗教、人文方面来考虑。在对金圣安寺的历史变迁研究中,发现了禅宗中的云门宗踪迹,该宗直至明代甚至清早期还存在着。这个见解,改写了学界一般认为云门宗只流传300年,在南宋末就中止了的结论。
学界多认为建立于开元时期的“唐密”,在唐末宋初就法脉东传日本,国内停止了传承。我们从辽金元建筑上,看到密宗的阐述大量存在。这些建筑反过来为宗教史、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物证。
唐代建筑虽然留存的实例稀少,但是大量的辽金建筑显示,在继承了唐建技术、风格的同时,还由此向前有所发展,并影响到后世。
辽金建筑技术是向中原学习而来的,它见证了各民族、各地域相互交流过程,共同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四)《辽金印刷出版业初窥》
笔者长期以来关注有关辽金时期印刷业的情况,收集了大量实物与资料。分别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装帧、纸张、特殊书籍等专题论述。
雕版印刷还依基质分有:木、金属、石。除了黑白还有彩色套印(后加彩)。
活字印刷分有:木、陶、金属、石、贵重材料。特别是金属活字的发现,比韩国提出的时间要早300年,可以此为据,取回我们应有的荣誉。
装帧:一般认为古籍的装帧样式为6种,此处披露的辽金装帧方式,除了上述6种外,还增有皮锁夹、金属夹、背裱装等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式样。丰富了古籍装帧的式样。
纸张:笔者对纸张断代甚感兴趣,研究多年,在此将研究心得公布交流。研究中发现了典籍记载中的“匹纸”,以及与中原地区不甚相似的纸张。还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工艺纸。都可供进行深入研究。
特殊书籍:本节介绍了一些特殊书籍。计有:绣书、布书、皮书、朱砂写本(画)、金银粉写本(画)、八宝写本(画)、金属书。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内容,也反映出辽金地域的经济与工艺水平。
本书展现了辽金时期的蓬勃兴旺的印刷出版业,在学习中原文化、技术后,加入了民族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出版业,我们可以理解巨大工程“契丹藏”是能够完成的了。
辽金让古代“四大发明”的光芒更加闪亮。
(三)(四)两册重点是关注着辽金的科技工艺。
(五)辽金元“五星二十八宿”与“星象图”研究
公元数千年前,中国开始天文观测,积累了大量资料。古人把世界的一切看作一个整体,认为星空的变化,关系着地上人们的吉凶祸福,认为人事变迁、灾害和天气,都可从天象得到预兆。所以,不管研究历史、灾害、气候变化等,涉及古代文献,都会碰到天象记录。二十八星宿原本是沿黄道或天球赤道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分为四组,每组各有七个星宿,最初是古人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是星座表之意。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为名称。后来演变作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并且将其拟人化、神灵化,赋予了形象,世代流传下来了。
传世的二十八星宿图有多幅,最负盛名的是唐梁令瓒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宋、元、明、清各朝均有摹本,可惜大多流落他乡。笔者通过留存在民间的辽金旧藏品与博物馆藏品的多个版本,以及金元雕塑,对比分析总结,首次提出这类题材亦分有中原与北地两种流派。探索各自的艺术特点、风格。它们对艺术与天文学的贡献。
民间藏品有帛本与纸本彩绘多种,均为首次面世。一些版本上书有契丹文字注释,从研究契丹文字方面来说也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六)《辽金十二生肖习俗图说》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肖与干支相对应,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他们的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就可能没有几个人清楚了。据学者的研究,干支纪年法是汉族的发明,生肖纪年法大概是匈奴族的创造(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四),而将生肖对应十二支,则可能是契丹人。“契丹人以五色双用对十干,而以生肖应十二支,这样,60年循一周,正好与干支法相当。”(巴图《契丹文纪年问题讨论》)
本书将所收集到的多个辽金版十二生肖图例,逐作一介绍,并探讨“十二生肖文化”的发展;对国内外的影响。
这可能是第一部研究辽金时期十二生肖文化的著作。
(五)(六)册是研究天文历法的专述。
(七)《从实物看辽金宗教的兴盛》
辽金时期延续了唐代传统,是多种宗教并存的时代。辽朝佛教的华严宗、密宗教学兴盛,显密圆融;金朝禅宗曹洞、临济、云门三派鼎盛。道教有起有落,日后名震天下的全真一派逐渐形成。本土的萨满教依旧如故,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还有外来的景教也在默默耕耘。
一直被误解法脉已经东传日本、在中国消失的“唐密”,人们可以从遗存在辽地的建筑上、绘画中看到它的身影。尤其是朝阳北塔地宫中的“曼荼罗”细致阐述着“唐密”的理论。
金中京的圣安寺与银山塔林,彰显出云门宗高僧们在皇家心中的地位。著名的“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理论提出者:万松行秀,他的学生耶律楚材,遵循老师的教诲,尽心辅佐元朝三代统治者,将儒释文化继承传播,造福万家。
景教的进入必然带来新的文化及技术,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辽金画作上会有西方技法的影子。
皇室对宗教的狂热,产生了许多使用了贵金属材料制作的“绣品佛画”高等级宗教艺术品,如金银粉书画,加入了各色宝石的“八宝”书画。大幅的刺绣佛画屡见不鲜。朱砂抄写的契丹文汉文双语佛经,也为研究文字学、宗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书中还介绍了曾在中国流传过的祆教、摩尼教、三阶教,以利人们在遇到有关艺术品时,比较容易理解。
(八)《辽金文化中的典型儒家元素》
契丹人在唐灭亡的907年,立即举起了独立旗帜。虽然契丹人坚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同时也在大量吸取汉文化,努力学习汉文化。我们从见到的辽金实物与记载中发现大量的儒家痕迹。
文化来源:继承中原唐文化、文字。
政治制度也学习了中原,政府结构中的南院组成、礼仪、服饰。
建城(建筑)就是由汉人担当的。
(4)渤海国的文化中也有大量的诗词留存在日本;辽灭渤海国,携回了佛教与舞乐;同样也从渤海国带回汉文化。
(5)与高丽的交往密切,那时的高丽半岛使用的是汉文字、传播的是汉文化。都是处在大中华文化圈。
(6)跨海与吴越的交往,也是与汉文化的交流。
(7)科举制度:包括教育内容、选拔制度。都是沿用了中原模式。
(8)从遗存的诗词歌赋中,有皇帝与宋使臣赋诗记载;皇家对苏家父子的深度认识,及对白居易的喜好与崇拜。重点介绍萧观音的文学成就,反映出儒家文化在皇胄贵族中的普及深入。
(9)绘画、壁画中的“琴棋书画”、
(10)大量的儒家“二十四孝”题材,人物形象民族化、当地化。
(11)从壁画“三教论衡”题材看儒家文化。
(12)用契丹小字记录汉语发音,因而保留了中原古音。
这些都表明辽金时期,儒家文化在辽代的传播,继而进行大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七)(八)两册关注的是辽金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与宗教。
2017-05-08 于羊石珍麟阁
注:《契丹文献探秘》荣获首届全国古玩文化群英会“古玩文化研究成果奖”金奖。